你有否發現自己臉頰總是無故泛紅、出現紅疹和細微血絲,日常護膚做足都難以改善?這可能是玫瑰痤瘡的症狀。這種慢性皮膚病不僅影響外觀,若沒有妥善處理甚至有可能會惡化。Blue健康達人將從玫瑰痤瘡的特徵、成因及各種玫瑰痤瘡治療方法等角度深入分析,並解說玫瑰痤瘡能否「斷尾」的問題,助你走出肌膚困擾。
什麼是玫瑰痤瘡?
玫瑰痤瘡(Rosacea)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病,主要影響臉部中央位置,包括鼻子、面頰、下巴及額頭,患者的臉上容易出現持續或陣發性的紅斑、潮紅、丘疹、膿皰及血絲。玫瑰痤瘡常見於30歲以上的女性,但男性及其他年齡層亦有機會患上。
玫瑰痤瘡的醫學分類
為了更精準地診斷和治療玫瑰痤瘡,醫學界根據其主要特徵主要將其分為以下4種:
紅斑血管擴張型玫瑰痤瘡
這類型的玫瑰痤瘡主要特徵為面部持續性紅斑及有明顯的血管擴張,常見於雙頰、鼻樑及額頭。患者皮膚表層微血管明顯,容易因溫度變化、情緒波動或飲酒等因素而加重紅腫狀況。
丘疹膿皰型玫瑰痤瘡
面部出現紅色丘疹及膿皰,通常沒有不見暗瘡常見會有的黑頭粉刺。肌底常會出現紅斑,患者可能感到皮膚灼熱、刺痛、多油或輕微腫脹,病灶多分布於面頰、下巴及鼻部。
鼻瘤型玫瑰痤瘡
屬於嚴重、後期的玫瑰痤瘡階段,鼻子會出現皮膚增厚、毛孔粗大及組織纖維化,導致鼻部外觀逐漸凹凸粗糙、變大,甚至變形,造成「酒渣鼻」。這種情況與皮脂腺增生有關,多見於中、老年男性,嚴重時可能影響呼吸。
眼部型玫瑰痤瘡
主要影響眼瞼及眼結膜,患者常出現眼紅、乾澀、刺痛、流淚或異物感,嚴重時可引致眼瞼炎、結膜炎甚至角膜炎,可能影響視力。

玫瑰痤瘡的常見特徵:
深入了解玫瑰痤瘡的特徵與症狀,有助及早識別病況,對症下藥治療。
臉部泛紅與潮紅
玫瑰痤瘡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面部中央區域(鼻、雙頰、額頭、下巴)因血管擴張及持續炎症,導致紅熱及反覆出現潮紅,初期症狀一般只會持續幾個小時或幾天就會褪去,故常被誤判為敏感肌或脫皮。而且玫瑰痤瘡誘發因素多元,尤其是在香港的亞熱帶氣候環境下,高溫潮濕的天氣特別容易誘發症狀出現。
丘疹、膿皰與血絲
不同於普通痤瘡,玫瑰痤瘡患者普遍會出紅疹、膿皰,部分患者更出現肉芽狀毛細血管擴張(血絲) ,臉部的小血管變得明顯,形成紅紫色血絲。當這些症狀交錯出現,便是典型的玫瑰痤瘡特徵。
結構性變化:影響外觀與器官功能
長期未去治療玫瑰痤瘡的患者會出現紅色結節組織增生,使鼻子變大、變形 ( 鼻贅疣 ),繼而形成酒糟鼻(又稱「鼻贅皮」)等結構性改變。這不僅影響外觀,也可能引起呼吸不暢、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甚至出現眼睛乾澀及紅眼等眼部不適的症狀,這正正代表炎症開始深入皮膚深層。
容易混淆其他皮膚病
從特徵上看,玫瑰痤瘡有時會被誤認為暗瘡或濕疹,但其實它們是3種非常不同的皮膚病:
- 玫瑰痤瘡:由面部微血管過度擴張和慢性炎症引起,患者以30歲以上的女性佔多,除上述特徵外,玫瑰痤瘡病灶普遍集中在面部中央,亦不會出現黑頭、白頭粉刺。
- 暗瘡:多發生於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主要因荷爾蒙分泌增加,令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導致毛孔堵塞。若毛囊內有痤瘡桿菌繁殖,亦可進一步導致發炎反應,形成黑頭、白頭粉刺、丘疹或膿皰。
- 濕疹:因由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和皮膚屏障受損而起,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常伴隨明顯的痕癢、乾燥、脫皮甚至水泡;且分布範圍較廣,除了面部還常見於頸部、手肘內側等皮膚摺位。
要注意三者的治療方法不同,尤其是若誤將用於濕疹的類固醇藥膏來治療玫瑰痤瘡,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建議及早由皮膚科醫生診斷,對症下藥治療。

解析玫瑰痤瘡成因
玫瑰痤瘡成因複雜,有先天及後天、身體內在及外在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包括:
遺傳與體質因素
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患玫瑰痤瘡的風險會較高。部分患者可能天生免疫系統對某些環境刺激或微生物產生過度反應,導致皮膚持續發炎。先天性免疫系統或神經功能失調亦會增加發病機會。
皮膚微生物與寄生蟲入侵
醫學界普遍認為毛囊蟎(Demodex)是玫瑰痤瘡發病的主要成因之一,當蠕形蟎蟲數量過多時會撐大毛囊,引起發炎反應,演變成玫瑰痤瘡。若加上細菌的作用,可能形成皮脂改變、毛孔堵塞,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尤其高危。
免疫系統反應異常
玫瑰痤瘡患者的皮膚會對某些環境或微生物過敏,導致免疫反應過度活躍。當這些刺激累積下來,血管與神經持續被激發時,就有機會演變成長期性皮膚癢、紅腫不退的皮膚炎症。
神經血管功能失調
患者的面部血管對溫度、情緒、壓力等刺激反應過度,容易出現潮紅、灼熱感及血管擴張。神經系統釋放的神經肽和神經傳導物質,會影響皮膚血管的收縮與擴張,進一步加重炎症。
皮膚屏障功能受損
玫瑰痤瘡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容易流失水分及受外界刺激物入侵,令皮膚更易發炎、脫皮及敏感。
環境與生活習慣因素
香港的亞熱帶氣候、空氣污染都是玫瑰痤瘡的重要成因。疫情期間,因長時間戴口罩導致皮膚悶熱摩擦,亦增加玫瑰痤瘡發病的風險。此外,日曬、突然的溫度變化、長時間戴口罩、進食辛辣或熱飲、飲酒、使用刺激性護膚品、精神壓力等,都是常見的誘發或加重玫瑰痤瘡的外在因素。
玫瑰痤瘡有可能斷尾嗎?
現時醫學上未有能夠徹底根治玫瑰痤瘡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一旦患上玫瑰痤瘡就很難完全斷尾。不過,透過正確的藥物治療、口服抗生素、激光或脈衝光等醫學療程,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和護膚方式,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大幅減輕紅腫、丘疹、血絲等症狀,並延長皮膚穩定期。
玫瑰痤瘡雖難斷尾而容易反覆發作,但只要及早診斷、配合醫生建議持續治療,並從生活上注意避免接觸高溫、日曬、辛辣酒精等誘發因素,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維持良好膚質,回復正常生活。
玫瑰痤瘡治療
玫瑰痤瘡的治療要根據症狀類型、誘發因素及嚴重程度,採用多元化及長期管理方式。以下為香港常見且有效的玫瑰痤瘡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控制玫瑰痤瘡的重要手段,分為外用及口服兩類:
外用藥膏:常用包括杜鵑花酸(Azelaic acid)、甲硝唑(Metronidazole)及溴莫尼定(Brimonidine)等,能減輕紅腫、丘疹,並收縮表皮血管,改善泛紅。這些藥膏適合輕度至中度患者,副作用如輕微刺痛、脫皮或短暫發紅。
口服藥物:中度至嚴重患者一般可以使用如多西環素(Doxycycline)、四環素(Tetracycline)及伊維菌素(Ivermectin)等處方抗生素,達到抗炎、減少蠕形蟎蟲數量的效果,快速控制玫瑰痤瘡的特徵症狀。部分嚴重個案或需短期使用口服 A 酸(Isotretinoin),但需要醫生密切監察有否出現副作用。
光學儀器治療
光學治療能針對性收縮擴張的微絲血管,減少紅斑、血絲及發炎反應。針對玫瑰痤瘡治療,常見技術包括射頻、脈衝光(IPL)、長脈衝激光等,能顯著改善面部泛紅及膚質。激光治療安全性高,一般只會出現輕微的副作用,如短暫紅腫或瘀痕,通常數天內就能消退。不過建議在接受激光治療玫瑰痤瘡的同時,配合藥物治療,並生活上多加注意。
中醫治療
中醫會根據個人體質調配內服中藥(如清熱、涼血、袪瘀),配合針灸或外用中藥膏,幫助改善面紅、丘疹等症狀。療效及安全性需個別評估,建議與西醫治療配合。
玫瑰痤瘡患者的日常護理
除治療外,若想玫瑰痤瘡斷尾,減少復發機會,就必須注重日常護理與生活習慣:
日常護膚
日常面部護理要注意避免過度清潔及去角質,減少皮膚屏障受損,可選用低敏保濕品,避免含有酒精、香料與過高 SPF 系數的護膚及防曬產品。而且即使有用防曬品,仍不建議長時間曝曬,因為紫外線可能會加重症狀。
生活作息
日常中要注意減少攝取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因,避免長時間戴口罩或處於高溫環境。同時要保持規律作息,有充足睡眠並適量運動,亦可透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減壓,有助穩定皮膚狀況,減低發作的機率。
個人衛生
保持個人衛生,例如要經常更換枕頭套、毛巾,尤其要避免與任何人共用毛巾等貼身物品。
擔心婦科問題?Blue WeMedi 門診保守護妳健康
以上介紹過玫瑰痤瘡特徵、成因及治療方法,面對這種慢性皮膚病,需要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有望令玫瑰痤瘡斷尾。Blue向來關注你的健康,投保「WeMedi 門診保」即可憑電子醫療卡,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專科門診(包括皮膚科專科,連4天基本藥物)、中醫、物理治療、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由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受保,讓你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減輕醫療開支。

*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 藥到病除:玫瑰痤瘡似過敏 勿亂用類固醇藥膏
- CUBED SKINCARE – 玫瑰痤瘡是什麼?該如何改善?一文看懂玫瑰痤瘡的成因、護膚與食療方式
- Vigour 盈健醫療 – 玫瑰痤瘡|一文看清酒糟特徵、成因、治療方法 3種醫美療程 免食藥長遠控制病情
- 盈健醫療 Human Health – 認識玫瑰痤瘡
- SkinRight 健衛皮膚手術及激光中心 – 了解玫瑰痤瘡:成因、治療選擇和激光治療
- éPure – 玫瑰痤瘡治療方案
-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 Rosace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以上資料由Blue健康達人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