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無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還是節日慶祝,總少不了各式美食。然而隨伴的是「食滯」和消化不良等都市人的困擾。很多人不清楚一時「食滯」和消化不良的分別,甚至誤以為兩者是同一回事。Blue健康達人將為大家介紹消化不良症狀、原因及解決方法,並教你如何分辨一時「食滯」與消化不良,助你更好地照顧腸胃健康。
消化不良是什麼感覺?了解消化不良症狀
消化不良(Indigestion/Dyspepsia)泛指進食後出現的上腹部不適,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消化系統不適症狀的總稱。根據不同原因,消化不良可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和結構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兩者在症狀表現、嚴重程度及處理方式上有明顯差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見症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佔了所有消化不良個案的大多數,指在經過詳細醫學檢查後,並沒有發現任何可解釋症狀的結構性病變。其症狀多與壓力、情緒波動、飲食習慣或胃腸動力失調有關,通常是反覆出現但程度多屬輕至中度。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包括:
- 進食後出現胃部沉重、壓迫或輕微疼痛感,但不會劇烈或持續惡化
- 飯後容易感到胃部膨脹,伴隨打嗝或脹氣
- 只吃少量食物已覺得過飽,甚至有食慾減退的情況
- 部分人士進食後會感到反胃、作悶,但較少出現嘔吐
- 食慾不振,影響日常飲食習慣
結構性消化不良的常見症狀
結構性消化不良則是由一些明確而又可透過檢查發現的器官結構性病變所引起。這些潛在病因可能包括:胃食道倒流症、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膽囊疾病、胰臟炎,甚至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是由胃癌或食道癌等嚴重疾病所引致。因此,若你的消化不良伴隨以下任何一項或多項「警示性症狀」,則必須盡早求醫,接受詳細檢查:
- 上腹部持續疼痛,症狀可能隨時間惡化,且與進食有關
- 飯後明顯腹脹,胃部不適感明顯,且伴隨其他腸胃道症狀
- 胃部有明顯燒灼感,或突然出現心口痛的症狀,俗稱「火燒心」
- 部分患者會出現持續性嘔吐,嚴重時甚至吐血
- 進食困難或因不適而減少進食,導致體重明顯減輕
- 排便異常,如腹瀉、便秘、黑便或血便,提示腸胃道有潛在疾病
- 如胃酸倒流、吞嚥困難、持續疲勞、貧血等,可能提示身體患有潛在疾病

如何分辨一時「食滯」和消化不良?
「食滯」是短時間內因飲食過量、過快或進食難消化食物,導致食物在胃腸道停留過久,未能及時消化吸收,中醫稱之為「積滯」或「食積」,常見於節日聚餐、暴飲暴食後,症狀通常較輕微且短暫:
消化不良與「食滯」的區別
| 分類 | 食滯 | 消化不良 |
| 發生時間 | 多為短暫、偶發,通常在特定1次或數次暴飲暴食後出現 | 可反覆發作或長期困擾,不一定與單次飲食過量有直接關係 |
| 主要成因 | 由暴飲暴食、油膩、難消化食物或進食過快直接引致 | 成因複雜,除了飲食因素,更可能涉及壓力、疾病、藥物甚至器官結構等多重因素 |
| 典型症狀 | 胃脹、腹痛、嗝氣、嘔吐 | 上腹不適、飽脹、胃酸倒流、噁心等 |
| 緩解方式 | 調整飲食、休息即可改善 | 需針對病因調整生活或藥物治療 |
| 是否需就醫 | 一般無需就醫,除非症狀持續超過1至2天仍未緩解,或出現嚴重嘔吐、腹痛等情況 | 若症狀持續、反覆出現、或伴隨任何警示性症狀,則強烈建議必須尋求醫生診斷,以排除潛在的結構性腸胃疾病 |
消化不良是什麼原因?
消化不良的原因既有機會受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影響,也可能與心理壓力、藥物副作用或身體其他疾病有關。以下將詳細介紹幾個常見的消化不良原因:
1. 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暴飲暴食、進食太快容易增加腸胃負擔,令胃部無法及時消化食物,導致消化不良。經常進食過多油膩、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如煎炸食物、辣椒、咖哩等,也會刺激胃黏膜,增加腸胃不適的風險。過量飲酒、咖啡、含糖飲品會影響胃酸分泌和腸胃蠕動,進一步加重消化不良症狀。另外,在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或夜間進食,亦會打亂腸胃生理時鐘,令消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而吸煙會減弱胃部保護機制,令胃部更易受損。
2. 心理壓力與情緒
我們的腸胃系統與大腦之間,存在著一條被稱為「腦腸軸」的緊密神經及內分泌雙向溝通網絡。因此,我們的心理及情緒狀態,能直接影響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長期壓力、焦慮、情緒波動會影響自律神經,導致腸胃蠕動失調。當人處於緊張或情緒低落時,腸胃道的血流和蠕動會受到抑制,令消化功能下降。部分人甚至會在壓力大時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中醫亦認為「肝主疏泄,脾主運化」,情緒壓力過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及「肝脾不和」,可見心理原因對腸胃健康影響甚大,因此學會壓力管理和情緒調節對預防消化不良非常重要。
3. 藥物副作用
部分藥物會對胃腸道造成刺激,增加消化不良的風險。例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消炎藥等,會損害胃黏膜或影響腸胃蠕動,導致胃部不適、腹脹、噁心等症狀。長期或大量服用這類藥物,應留意腸胃反應,並諮詢醫生建議。
4.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外,肥胖、懷孕、甲狀腺疾病、腸道菌群失衡等生理或健康狀態也會影響消化功能。例如肥胖會增加腹腔壓力,易導致胃食道逆流;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及子宮壓迫腸胃,亦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症狀。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影響新陳代謝與腸胃蠕動,腸道菌群失衡則會削弱腸胃的消化及吸收能力,增加腸胃不適的機會。
了解上述的消化不良原因,有助於針對性地預防及改善症狀,減少腸胃不適對生活造成的困擾。
消化不良要看醫生嗎?消化不良解決方法
面對消化不良,除了針對病因治療外,亦需要調整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管理和生活習慣。以下將介紹實用的消化不良解決方法,有助預防消化不良:
1. 飲食管理
採用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能減輕腸胃負擔,避免因一次進食過多而導致不適。進食時細嚼慢嚥,有助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促進消化。應盡量避免油膩、辛辣及難消化的食物,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部,加重消化不良症狀。減少咖啡、酒精、碳酸飲品的攝取,可減低對胃黏膜的刺激。定時進食,避免食宵夜,有助維持腸胃規律運作,減少消化不良發生。
2. 調整生活習慣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腸胃機能正常運作。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等,能促進腸胃蠕動,加快食物消化。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減輕心理壓力對腸胃的負面影響。放鬆心情,培養正面情緒,對改善消化不良症狀亦十分重要。
3. 食療與中醫調理
選擇合適的食療方法,如山楂麥芽或白蘿蔔汁等均有助促進食物消化、減輕胃脹不適。中醫認為健脾益胃、化積導滯的中藥(如保和丸、枳實消痞丸)對消化不良亦有一定幫助,但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此外,穴位按摩,如按壓中脘穴、足三里穴,可紓緩胃脹及腹部不適。
4. 益生菌與酵素補充
補充益生菌有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增強腸胃的消化及吸收能力,對改善消化不良症狀有積極作用。適量攝取含天然酵素的食物,例如紅麴、納豆、味噌、酸菜等發酵食品,亦能幫助分解食物,減少腸胃負擔,提升整體消化效率。
延伸閱讀:納豆紅麴怎麼吃效果最好?分析紅麴功效、禁忌及注意事項
5. 藥物治療
若消化不良症狀持續或嚴重,應及早諮詢醫生,尋求專業意見。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處方胃藥、促腸胃蠕動劑或制酸劑等,針對性治療消化不良。切勿自行亂服藥物,以免延誤病情或引致其他副作用。如有明確的結構性消化不良,需配合醫生進行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確保腸胃健康得到全面保障。

預防消化不良的貼士
適當的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有助減少消化不良的發生。以下為大家提供一些實用的預防消化不良貼士,避免不適症狀:
避免進食過快、過量
進食時應細嚼慢嚥,讓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減輕胃部負擔,並控制每餐的分量,避免因暴飲暴食導致腸胃無法及時消化,減少消化不良的發生機會。
多菜少肉,選擇易消化食物
日常飲食應以蔬菜、全穀類和水果為主,適量攝取瘦肉和魚類,並盡量避免油炸、重口味或加工食品,讓腸胃更容易吸收和分解食物營養。
不要邊吃邊說話,減少吞入空氣
進餐時專注於咀嚼和吞嚥,避免一邊進食一邊說話或大笑,這樣可以減少吞入多餘空氣,降低腹脹、打嗝等消化不良症狀的風險。
餐後適度活動,避免立即躺下
飯後可選擇輕鬆散步或做簡單伸展運動,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加快食物消化,切忌飯後馬上躺下或睡覺、蜷曲身體或睡覺,因為這樣會減慢胃排空,並可能增加胃酸倒流及引發消化不良的機會。建議至少在餐後2至3小時才上床睡覺。
定期檢查腸胃健康,及早發現問題
建議定期進行腸胃健康檢查,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長期腸胃不適者,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接受專業治療,有助預防消化不良惡化或轉為嚴重疾病。
延伸閱讀:身體檢查邊間好?從不同性別、年齡計劃比較身體檢查套餐項目及價錢
WeMedi 門診保 為健康加添保障
以上Blue健康達人介紹過消化不良症狀、原因及解決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腸胃暢順。不過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外出飲食多又食無定時兼壓力大,消化不良問題普遍。雖然大部分症狀可透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改善,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出現,甚至伴隨體重減輕、嘔血、黑便等警號,必須及早求醫,診斷是否患上了潛在的嚴重疾病。
除了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完善的醫療保障同樣重要。隨著醫療費用上升,選擇合適的門診保險產品,能為你及家人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Blue 「WeMedi 門診保」正好針對都市人日常醫療需求,涵蓋普通科、專科(包括腸胃科)、中醫、針灸等多項醫療服務,計劃申請方便,讓你再無後顧之憂。
| Blue「WeMedi 門診保」 | |
| 產品特點 | –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享用8大門診服務,全港800+指定醫生低至3折任你睇*- 出生後15天即可投保,可每年續保至85歲- 涵蓋中醫、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以至牙科服務等門診服務- 可為配偶、子女及父母投保 |
*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如你希望更安心地面對消化不良或其他健康問題,即上Blue官方網站了解更多Blue醫療保障計劃,及早選擇合適的醫療保險為自己及家人加添一份保障。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1. Hello醫師 – 消化不良:定義、原因、症狀、治療
2. 天一愛專欄 – 消化不良脹氣症狀有哪些?5個消化不良解決方法一次看,吃這個最有效
3. Heho健康 – 腸胃不好總是消化不良、腹瀉?中醫 2 藥材就可改善症狀
4. HK01 –【消化不良】便秘胃酸多易食滯?4大食療護脾胃飲蘿蔔汁都得!
5. 躍獅線上YesOnLine – 消化不良腹脹、噁心想吐怎麼辦?10大方法解決消化不良症狀
免責聲明﹕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以上資料由Blue健康達人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