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瘤會自己消嗎?發炎要做手術嗎?粉瘤成因及初期症狀介紹

刊登日期 :
2025年02月13日
更新日期 :
2025年09月24日
目錄
Blue健康達人
Blue健康達人

Blue作為全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致力提供一系列與你息息相關的資訊,包括健康小貼士、保險及理財教學,甚至日常生活小知識等。透過Blue網站或BlueHK手機APP投保各類保險方案,輕鬆獲得周全保障。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這篇文章有多有用?

按一下星星來評分!

Average rating 0 / 5. Vote count: 0

目前沒有投票!成為第一個為這篇文章評分的人。

分享

不少人都曾遇過皮膚隆起或有腫塊的情況,但大多因為不痛不癢而沒有多加理會,直至出現紅腫疼痛才發現原來是一種俗稱「粉瘤」的皮膚囊腫。雖然大部分粉瘤初期對人體無害,但如未妥善護理粉瘤,或會引致發炎,甚至造成感染。許多人都會好奇:粉瘤會自己消嗎?什麼情況需要接受粉瘤切除手術?粉瘤成因又是什麼?Blue健康達人為大家全面拆解與粉瘤相關的常見疑問,也分享臨床治療關鍵重點,讓你在日後面對粉瘤煩惱時,能更快掌握正確處理方法。

粉瘤成因

粉瘤(epidermoid cyst)是一種良性的皮膚囊腫,囊內主要由油脂、角蛋白等物質構成。雖然坊間常把粉瘤與「皮脂腺囊腫」(sebaceous cyst)混淆,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前者可生長在任何具有毛囊的皮膚部位,而後者只會出現在皮脂腺(sebaceous gland)處,且發生率相對較低。

根據臨床觀察,粉瘤更常見於30-50歲人士,其中男性出現粉瘤的機率更是女性的2倍,暗瘡問題嚴重者,同樣較易生成粉瘤。

粉瘤形成的原因往往與以下因素有關:

毛囊阻塞

若毛囊開口因皮脂、角質或老化細胞堆積而堵塞,角蛋白便可能在皮下積聚,誘發粉瘤。

皮膚受損

當皮膚受到刮傷、刺穿或撞擊,可能使表皮細胞滲入真皮層,最終演變成粉瘤。

遺傳因素

部分遺傳性疾病,如加德納綜合症(Gardner’s Syndrome)或基底細胞痣綜合症(Gorlin Syndrome),會顯著增加生粉瘤的機率。

其他因素

此外,如感染某些 HPV 病毒、或服食特定藥物(如BRAF抑制劑、環孢素)等,也可能造成皮膚代謝異常而產生粉瘤。

常見粉瘤位置

大多數粉瘤容易出現在皮脂分泌旺盛或經常摩擦的部位,例如:

  • 頭皮
  • 臉頰
  • 耳後
  • 背部
  • 腋下
  • 鼠蹊(俗稱「大脾罅」)
  • 頸部

由於,粉瘤最常見於臉部、頭皮、頸部、背部等部位,不少人甚至會把粉瘤誤當作暗瘡,嘗試用手擠壓,結果不但未能根治,反而造成傷口感染或併發蜂窩性組織炎,留下更明顯的瘡疤。因此,正確分辨粉瘤對於治療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快速去暗瘡】暗瘡護理及去暗瘡印大法 – 附去痘產品推薦

粉瘤初期症狀

初期粉瘤的症狀通常不顯著,患者或只感覺皮膚某處摸起來有一個小小突起或硬塊,表面看似圓形或橢圓形,未必會有痛楚或癢感。若仔細觀察,部分粉瘤中心會有一個類似小黑頭的開口,若擠壓該處,可能擠出白色或黃白色且氣味刺鼻的乳狀物質——那其實是積聚的角蛋白或皮脂。

以下為粉瘤初期可能出現的常見跡象:

  • 細小、圓形的皮下突起:多位於頭皮、耳垂、背部或頸肩等部位,直徑可從0.5厘米到數厘米不等。
  • 中心小黑點:囊腫中央開口若暴露於空氣,被氧化後色澤會變深。
  • 無痛感或輕微不適:大部分粉瘤早期並不會出現紅腫,也不會敏感刺痛,但若重複搔抓或摩擦,則可能導致發炎。
  • 罕有情況:約1%的粉瘤存在轉變成惡性的風險,一旦粉瘤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大、顏色怪異或出血潰爛,建議盡快就醫檢查。

粉瘤與粉刺暗瘡的分別

不少人會將粉瘤與暗瘡或粉刺相提並論,事實上兩者於不同範疇上皆有顯著差異。以下整合了粉瘤與粉刺/痘痘在外觀、成因與處理方法上的不同,方便大家快速辨別:

分別粉瘤粉刺 / 暗瘡
外觀及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可能相當大且硬;中心或有小黑點,擠壓時可溢出惡臭乳狀物多為細小丘疹或膿包,可為白頭粉刺或黑頭粉刺;嚴重時可能紅腫發炎
成因毛囊阻塞或皮膚受傷導致表皮細胞進入真皮層形成囊袋,以及遺傳等因素皮脂分泌過盛、毛孔堵塞、細菌感染或體內荷爾蒙波動
能否自然消退通常不會自行消失;若囊袋仍在就有可能會反覆生長多數可隨身體調整或經適度清潔而自行消退
治療方式可視情況採取觀察、排膿引流或外科切除;完全取出囊袋才能根治外用藥膏、口服抗生素、調整生活作息;不一定需要手術
潛在風險粉瘤發炎、破裂、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極小機率癌變發炎紅腫、發炎、疤痕或囊腫型暗瘡,但基本不會癌變

簡單而言,粉瘤比痘痘體積通常大得多,且內部多了一層囊袋。如果只把內容物擠光,卻沒將囊袋整個移除,粉瘤就可能反覆增長。

粉瘤會自己消嗎?

粉瘤會自己消退嗎?需要積極處理嗎?對於體積小又無明顯痛感的粉瘤,由於沒有惡化風險,亦不具傳染性,大部分醫生會建議先保持觀察。若粉瘤開始出現發炎或慢慢增大、紅腫或疼痛跡象,即囊腫已受到細菌感染或破裂,情況拖延越久越可能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最後或會留下一個明顯傷口或疤痕。然而,粉瘤完全自行消失的概率相當低,尤其是較大型或經常受摩擦刺激的粉瘤,只能透過外力干預(如藥物或手術)才較有機會杜絕後患。

再者,自行擠壓粉瘤往往得不償失,表面擠出的只是部分角質物質,深層的囊袋依然存在,強行擠破反而會增加皮膚感染風險;若果衛生條件不足或手法不當,當細菌入侵真皮層,並會引起更嚴重的局部感染和紅腫熱痛,甚至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康復。 因此,若粉瘤體積明顯增加、或反覆發炎,應儘快諮詢皮膚科醫生以作出最合適的處理。

粉瘤手術或藥物治療

粉瘤的治療方式視腫塊大小、感染程度及患者需求而定,可分為以下幾種:

觀察或藥物控制

若粉瘤體積小、無明顯症狀,醫生一般建議持續觀察即可;若已輕微發炎,可能先處方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協助消炎,減輕紅腫與疼痛,再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

排膿引流

當粉瘤處於嚴重發炎階段,醫生會在囊腫切開一個小洞將內裡的黏性粉狀物質排出,紓緩疼痛和壓迫感。由於發炎時傷口難以縫合,後續通常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定期換藥,待發炎平復才有機會透過手術割除囊袋。

割粉瘤手術

一旦粉瘤不斷增長或反覆發炎,便需經手術徹底移除整個囊袋。手術通常會採用局部麻醉方式,醫生會先在粉瘤周邊作小切口,再將囊袋完整剝離出皮膚,約半小時至1小時即可完成手術。若粉瘤位於臉上或較敏感部位,有些診所會使用激光輔助切除,以縮小傷口並減低術後留疤風險。

求醫莫遲疑 投保Blue更安心

相信大家已經對「粉瘤會自己消嗎?」這個疑問有答案。雖粉瘤並非高危疾病,但若長期忽視,粉瘤仍然可有發炎甚至留疤等風險。相較於自行處理,依靠醫生在初期正確診斷出粉瘤成因,以及通過藥物或手術處理粉瘤才是最安全可靠!無論你因粉瘤或其他皮膚煩惱而有需要到診所求醫,以下由Blue提供的醫療保障計劃都可以幫到你!

投保Blue門診醫療計劃「WeMedi 門診保」,憑電子醫療卡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8大門診服務*,當中包括普通科(連3天基本藥物)及涵蓋皮膚科在內的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受保,可為配偶、子女及父母投保,幫你減輕全家醫療開支。當其他保險公司保障不足時,「WeMedi Top Up門診保」就可以提供額外保障,索償過程簡易迅速,最快1小時即可經轉數快現金到戶,保障更不設等候期,保單生效即可索償!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以上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 Epidermoid cysts
Healthline – Epidermoid Cysts
星島日報 – 脂肪瘤|粉瘤腫瘤大不同
盈健醫療 – 甚麼是皮膚粉瘤

以上資料由 Blue健康達人 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Blue健康達人
Blue健康達人

Blue作為全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致力提供一系列與你息息相關的資訊,包括健康小貼士、保險及理財教學,甚至日常生活小知識等。透過Blue網站或BlueHK手機APP投保各類保險方案,輕鬆獲得周全保障。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婦產科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婦產科)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生殖醫學分科認可證書
      •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
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