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是理財的基本,不單有儲蓄才可以開始投資,恆常有一筆儲備金,對於應對自己及家人的突發情況亦非常重要。在實踐慳錢方法之前,Blue理財達人首先從儲蓄的大原則開始,介紹必要知道的原理及心法,再舉出日常生活中的慳錢方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積少成多,實現財務目標。
慳錢比開拓收入重要
不少人一想到理財,第一時間就會想增加收入,例如轉工、做副業、投資等,但現實是大部分人隨著職涯發展,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時,消費水平亦往往會同步提升。最簡單的是,加了人工,食飯由兩餸飯升級到Cafe,從普通的私樓搬到有會所的新屋苑,購物、娛樂開支亦會愈來愈「鬆手」。平日工作辛苦想「對自己好啲」很正常,但每項消費加起來,結果可能一樣成為「月光族」,收入提升了但儲蓄依然有限。
所以,真正影響財務健康的關鍵,不是你賺了多少,而是你儲起多少。即使人工不高,只要懂得控制支出,依然可以逐步累積資產;相反,即使收入再高但開支不設限,最終一樣會「儲蓄乾塘」。因此,理財的首要步驟是學會管理支出,將慳錢及儲蓄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等有「剩錢」才儲起。
儲蓄率的重要性
慳錢關鍵並非單純壓縮生活質素,過苦行僧式的生活,亦無需戒斷所有購物或娛樂,而是按比例去規劃儲蓄。一般建議每月最少應預留兩成收入作為儲蓄,確保你有一定的儲備金以應付突發需要,在不會令日常生活過於壓抑、難受的同時,亦能以穩定的步伐累積財富。當然,若能提升比率(3成甚至4或5成)效果會更好。
舉例來說,如果你月入HKD$20,000,建議每月最少儲HKD$4,000(兩成月入),其餘HKD$16,000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錢。這樣做不單能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習慣,亦能有效防止自己「見錢使盡」。
必要理解複利效應
很多人對少買一杯咖啡、一件衣服這類小節省不屑一顧,覺得數目太小,用了也無傷大雅,儲起來又沒什麼幫助。但事實上,這些日常中的小選擇長期累積起來,會產生驚人效果,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威力。
根據商業理財暢銷書 The Compound Effect(中譯:《複利效應》),成功並非來自一兩次大決定,而是由無數微小、重複的正確選擇累積而成。例如,每天慳HK$40咖啡錢看似很少,但一年就可儲多HKD$14,600,十年就是HKD$146,000(未計算通脹)。當然每日一杯咖啡只是例子,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小開支可以節省,若省下來的這筆錢能夠持續用作穩健投資,以複利達到資產增值,最終可累積到的財富將會遠大於眼前的HKD$40。
主題相近的暢銷書 Atomic Habits(中譯:《原子習慣》)亦強調習慣的力量來自於長期重複,書中的名言是「即使每天只進步1%,一年後就能增長37倍」——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理財。因此,不要低估每個小小的慳錢方法,複利效應會在時間中發揮威力。同時,應該首先想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未來想有怎樣的生活,再將儲蓄視為「給未來的自己更多選擇」,而不要只執著於要犧牲享受的負面想法及情緒上。
日常生活慳錢方法
1. 衣:善用二手或換物平台
香港現時流行Carousell、Facebook群組等二手交易平台,往往比原價低兩至4成就買到相同而接近全新的物品,建議可多利用來買二手衣服,以至家具及電器,減少購買全新產品。近年世界各地亦興起「Buy Nothing」運動,可嘗試於本地的以物換物或捐贈平台與其他成員交換、捐贈或領取免費物品,環保又慳錢之餘亦能做到斷捨離。
2. 食:自煮慳錢又健康
每日返工兩餐外食,一年就相當於700餐,所以膳食開支絕對是慳錢、儲蓄及啟動複利效應的「刀口」,亦是日常生活慳錢方法的重中之重。自己煮飯比外賣、食餐廳便宜得多,不做「無飯家庭」,學習簡單快捷的菜式做法(例如煎牛扒、準備沙律),可以吃得健康、有營養又慳錢。

3. 住:節省家居開支
自住一族的各種生活開支都需要自付,當中亦有很多地方可以慳錢。減少冷氣用量,善用風扇和開窗自然通風,即使要開冷氣溫度亦可以設定高一點,不要因為冷氣太冷而要多穿衣服、蓋被。日常用品如廁紙、洗頭水、沐浴露等要恆常購買,不同商舖與款式的價錢差很遠,建議做好格價,亦可大批買入來降低平均成本。
另外,一旦家居出了問題,請師傅上門動不動都要幾百元起跳。可以自己學習簡單的家居維修技巧,包括換燈膽、修理或更換水龍頭、簡單清洗冷氣機,甚至鑽牆、批灰髹油,都可以節省不少開支。
4. 行:減少額外的交通開支
相比公共交通工具,的士或Uber的車費開支要大得多,如非必要就盡量少用,不要貪圖方便舒適。若能妥善安排出門行程,亦可以避免因趕時間而要臨時搭的士。另外可以盡量合併行程,於同一天內去勻所有地方或做好所有事情,以減少重複的交通開支,亦能節省時間。
5. 樂:取消用得少的訂閱
到娛樂方面的日常生活慳錢方法,節省開支的彈性更大,例如電影早場人流少票價低,可以習慣看早場電影,或留待星期二特價場次再看,亦可以選擇票價較低的戲院。另一個重要的建議,是定期檢視串流音樂或影視平台、Patreon、健身會籍等的訂閱,用得少或根本沒有用的就取消,只留下真正會用的服務。娛樂甚至亦不一定要花大錢,登高遠足、到海灘玩樂等都是免費活動,同時有益身心。
慳錢的基本原則及習慣
單有日常生活的慳錢方法還不夠,要有效控制支出,必須有系統、有紀律地執行。以下幾個原則及習慣,能幫助你在香港這個高消費環境,逐步減少不必要開支,提升儲蓄率:
1. 每月收入硬性儲蓄
這個方法又稱「先儲後花」的慳錢法。每當收入到賬戶口,就即時將預定的儲蓄金額(如收入的兩成)自動轉帳到另一個儲蓄戶口,剩下的錢才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費。這樣做能有效防止「見錢使盡」,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習慣。
2. 善用記賬手機App
現時市面上有不少記賬App,例如MoneyLover、AndroMoney、記帳城市等,能夠分類、統計每月支出。記錄每一筆開支,就會發現哪些支出最花錢,哪些習慣最容易破壞你的儲蓄效率。這些數據有助你全面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掌握生活中錢都花在什麼地方。
3. 篩選非必要支出
當有了詳細的支出紀錄後,就可以定期檢視哪些開支屬於「非必要」(如咖啡、外賣、重複訂閱娛樂平台等),甚至是「完全浪費」(如買了但沒穿過的衣服、訂閱了但根本無時間消費的內容)。將這些開支逐步減少或取消,長遠下來慳的錢將是可觀的金額。
4.「冷靜期」習慣 避免衝動消費
每次想買新東西時,尤其是新型號手機、新款衣服等非必需品,先將它們加入到自己心目中的「願望清單」, 設定一至兩星期甚至更長的「冷靜期」,仔細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想要這東西。如果冷靜期過後,仍然覺得想要,那就決心買下。這樣一來就能過濾由「限時優惠」或廣告宣傳帶來的心理影響,大幅減少衝動購物,避免買回家後才發現那東西用不著,或其實根本不太想要。
慳錢、儲蓄的心法及建議
一開始過程必然很慢
實踐日常生活慳錢方法是重要的一步,雖然儲蓄過程中的初期成效可能不明顯(參考以上的每日買咖啡例子),甚至會覺得進展很緩慢,但此時應記得複利效應的原理,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最終必定能見到成果。不要因為短期內不見明顯成效就放棄,堅持下去才是關鍵。
張弛有度
慳錢及理財並不是要你完全放棄生活享受,每天像喜劇電影《慳錢家族》般生活。適當的娛樂、社交及以學習投資自己,都是值得的開支,謹記衡量過後應花費的就要花費,不要為自己添上更多的內疚感。重點在於分清楚「想要」和「需要」,將支出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偶爾獎勵自己,例如到喜歡的餐廳放開懷抱大吃一餐,反而可以令你更有動力持續慳錢,不會因過度壓抑而導致報復性消費。
定立儲蓄的終極目標
將儲蓄連結自己的人生目標,會令你更願意堅持下去。每當覺得慳錢辛苦而想放棄時,提醒自己儲蓄的最終目標——可以是買樓、提早退休、環遊世界或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儲蓄但要不忘考慮風險
正在儲蓄的人,或許會認為自己仍然年輕且身體健康,不用花費在保險上。然而人生無常,風險常在,保險是保障自己和家人財務安全的重要工具,若自己不幸身故,保險能為仍然在世的身邊人提供一份保障。若不希望大幅影響到儲蓄計劃,可以考慮保費比傳統壽險低的純人壽保險(定期人壽保險),以最低成本換取自己及家人安心的保障。
如果希望進一步對沖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可一併考慮定期危疾產品,萬一患病時亦能夠獲得賠償,支付日常開支,讓家庭臨危而不亂。

Blue 定期人壽保險產品 助你慳錢同時獲得保障
對現在的自己嚴厲一些,就是對將來的自己溫柔一些。儲蓄理財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每一個日常選擇累積的成果,只要你能制訂日常生活中的慳錢方法,持之以恆地存款、記賬、定期檢視開支及減少非必要開支,將儲蓄視為對未來的投資,複利效應自會為你帶來可觀的財富增長。Blue「WeSave高息儲蓄保E1」每年保證回報率有3.31%,助你於全球利率不穩定的環境下鎖定回報,提升儲蓄效率,啟動複利效應!
平日慳錢,都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Blue「WeCare 靈活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F1」及「WeCare 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L3」就適合希望得到基本保障及靈活保障的人士,保單無儲蓄或投資成分,達到保費低廉但保障額高的效果,無負擔亦不會影響慳錢、儲蓄計劃,但同樣可以為家人提供保障,立即了解產品詳情!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