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保險產品是大勢所趨?

刊登日期 :
2021年03月01日
更新日期 :
2025年09月22日
目錄
Blue保險達人
Blue保險達人

Blue作為全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致力提供一系列與你息息相關的資訊,包括健康小貼士、保險及理財教學,甚至日常生活小知識等。透過Blue網站或BlueHK手機APP投保各類保險方案,輕鬆獲得周全保障。

這篇文章有多有用?

按一下星星來評分!

Average rating 0 / 5. Vote count: 0

目前沒有投票!成為第一個為這篇文章評分的人。

分享

在科技及互聯網的催化下,我們的生活似乎漸趨「微型」,如手機、電腦和相機等產品,均變得越來越細小及輕巧。各種產品和服務也由大眾化走向個人化,消費者可以自由搭配及度身訂制,例如手機殼、利是封、衣服,甚至是旅遊行程,讓一切變得獨一無二。

事實上,微型產品於金融市場也大行其道,不只降低了投資和保障的「入場門檻」,也更貼近我們的實際需要。

微型金融產品悄然崛起

就以投資為例,傳統投資通常要求投資者先準備一筆大額本金,方可以進行買賣,但微型投資(Micro-investing)顧名思義,就是容許投資者以較少金額持續進行投資。大部份的微型投資都是透過手機或流動裝置進行,過程自動化之餘,金額及投資期也具有一定彈性,可依個人的經濟能力和喜好而定。

微型投資的形式十分多元化,筆者舉一個較有趣的外國例子。有種微型投資是透過應用程式,再連接信用卡或扣賬卡操作,每次透過信用卡或扣賬卡消費,應用程式就會自動將消費金額調整為整數,並將多餘的金額轉入投資賬戶。例如買了一件價值22.5元的三文治,該應用程式會將金額四捨五入至23元,並自動將0.5元轉入投資賬戶。一旦累積至指定金額,投資者就可運用這筆資金購買股票或其他投資產品,或按預設投資選擇買賣。

在保險界,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產品也在悄然崛起。所謂微型保險,起初的構思是讓無法負擔傳統保險產品的低收入人士,以較廉價的保費買到基本保障。隨著市場的演變,微型保險已發展成一種以較實惠的保費為客戶提供個人化保障的產品,就如中國內地針對微型意外的保障,以及可按用戶的使用情況定價的保險產品。

微型保險乍聽陌生,但在很多市場已逐漸成熟。《World Map of Microinsurance》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2.8億人投保了至少一項微型保險產品,保費總額達24億美元。在亞洲已發展地區,如鄰近的台灣亦有近65萬人投保微型保險,保額高達2,138億台幣 (約549億港元)。

在香港,微型保險則只屬起步階段,並面對不少挑戰,例如客戶缺乏對產品的了解,因此對微型保險的信任或有待改善。再者,如筆者上文所述,市場未有開放數據,加上保險產品設計往往受制於中介人佣金制度,也影響個人化及微型保險產品的開發。

科技成發展微型保險之關鍵

不過,筆者對微型保險的前景仍然充滿信心,一是香港保險業發展成熟,保險滲透率高踞全球。第二,香港的互聯網使用率高達九成,市民對網上消費、投資等操作都十分習慣。近年業界致力發展保險科技(Insurtech),有助推動開展微型保險市場。流動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可擴展網上保險的可能性,不但提升效率,更可減去中介人佣金,令產品設計更有彈性。就如筆者公司已不經中介銷售,直接透過網上平台及大數據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保險產品,保障範圍簡單且可靈活更改。以上種種,都已為微型保險的發展奠定基礎。

隨着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以及消費者對個人化產品的需求日增,筆者深信微型保險將會越趨普及,期望有更多市民可透過此類產品獲得更合適的個人化保障。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以上資料由 Blue保險達人 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Blue保險達人
Blue保險達人

Blue作為全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致力提供一系列與你息息相關的資訊,包括健康小貼士、保險及理財教學,甚至日常生活小知識等。透過Blue網站或BlueHK手機APP投保各類保險方案,輕鬆獲得周全保障。

分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