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常

什麼是加拿大救生艇計劃?以Stream A、Stream B移民加拿大的條件
加拿大移民政策持續更新,其中「加拿大救生艇計劃」也迎來了一些重要變動。這項計劃始於2021年,專為香港人提供比傳統移民更簡便的方式取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計劃分為Stream A和Stream B兩個移民加拿大的途徑,分別針對讀書移民和工作移民,讓香港人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條件移民加拿大,最終取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 加拿大救生艇計劃簡介 「加拿大救生艇計劃」(Hong Kong Pathway)是由加拿大政府設立的一項特別移民方案,旨在放寬港人加拿大移民條件,吸引更多年輕香港居民移居加拿大,以改善加國勞動人口不足的難題。2021年6月,加拿大移民局(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簡稱IRCC)正式推出計劃,相比起快速移民通道(Express Entry)和省提名計劃(Provincial Nominee Program),此專門針對香港人的「加拿大救生艇計劃」更適合希望快速移居並在加拿大開始新生活的香港人。 該計劃主要分為Stream A(留學移民)和Stream B(工作移民)兩條途徑,申請人一旦獲批,可連同其配偶、伴侶以及子女一同移居加拿大。自2021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加拿大救生艇計劃」以來,加拿大以其優良的教育體系、完善的免費醫療服務以及鼓勵多元文化的政策,吸引了眾多港人申請。 加拿大移民Stream A Stream A加拿大移民針對在加拿大完成特定課程的學生,申請者需於2026年8月31日之前畢業並成功遞交申請。 申請者須留意,加拿大官方2026年8月31日的截止期限,是畢業並成功遞交申請。換言之,申請者在畢業之後,還需要預留一些申請時間,才能確保自己能趕上Stream A的尾班車。 加拿大大專院校的開學時間分別為每年1月、5月、9月;而畢業時間一般為每年5月和10月,如果申請者於2026年5月畢業,應該就能趕上Stream A的最後機會。具體的入學和畢業時間因應院校要求規定而有所不同,無論是正在修讀課程或是正在考慮修讀課程的申請者都應自行留意,課程的畢業時間能否趕上Stream A的尾班車。[1] 只要申請者在上述期限前畢業並成功遞交申請,就符合加拿大救生艇計劃Stream A的資格。需要留意的是,Stream A申請者在遞交申請以及獲得永居權期間,都必須身處加拿大境內,同時擁有合法居留加拿大的身份,不過政策並未明確要求在加拿大居住的具體時長。[2] Stream A申請條件 要符合Stream A的申請資格,申請人需: 持有香港特區護照或英國BNO護照 擁有有效的臨時居民簽證,並計劃在加拿大定居(不包括魁北克省) 在過去3年內完成加拿大認可的專上課程,包括副學士、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以及長度至少為2年的文憑或至少1年的研究生文憑 若申請人在遞交永久居留申請當日起計5年內,在海外完成過獲認可的課程,只需在加拿大完成1年制的研究生課程也符合Stream A要求 遞交申請時,申請人須支付簽證申請費$155加幣、生物辨識指紋費$85加幣、簽證驗身費約$2,300加幣,以及PR申請費用$1,050加幣。加拿大學費範圍大約在$16,000至$25,000加幣之間,生活費則依個人情況而定。 加拿大移民Stream B Stream B加拿大移民適合已經在加拿大工作的人士申請。只要持有工作簽證,並在加拿大累積至少1年的全職工作經驗,便可透過Stream B申請移民。申請人同樣需於2026年8月31日之前,累積至少1年的全職工作經驗並成功遞交申請,就符合加拿大救生艇計劃Stream B的資格。與Stream A相同,Stream B申請者在遞交申請和獲得永居權期間,都必須身處加拿大境內,同時在加拿大擁有合法居留的身份,不過同樣沒有明確要求在加拿大居住的具體長度。[2] Stream B申請條件 要符合Stream B的申請資格,申請人需: 持有香港特區護照或英國BNO護照 3年內在加拿大累積至少1年的全職工作經驗,或1,560小時的兼職工作經驗 Stream B曾要求申請人須在過去5年內,曾於加拿大或海外完成指定專上教育課程,但IRCC已於2023年8月15號起取消了相關的學歷要求[3] Stream B申請手續所需費用與Stream A相同,生活費同樣依個人情況而定。 如果想申請Stream B移民加拿大,申請者應注意各種工作簽證的要求,挑選最合適自己的工作簽證。加拿大工作簽證一共有4種,包括開放式工作簽證(OWP)、配偶開放式工作簽證(SOWP)、畢業後工作簽證(PGWP)和工作假期簽證(WHV)。其中,OWP是為香港畢業生特設的,但仍需在過去10年內畢業於加拿大政府認可的本地大專院校或專上教育機構[4]。要留意,由於WHV一般只能提供1年工作簽證,較難滿足Stream B千多小時的工作時數要求。 2024年Stream A、Stream B的政策變動 由於申請眾多,為確保申請人在獲得永久居留權之前能合法居留和工作,加拿大移民部針對「加拿大救生艇計劃」於2024年5月實施了新的政策調整,允許已提交Stream A或Stream B加拿大移民申請的人士在等待永久居留批簽期間申請開放式工作簽證(OWP),以延長臨時居民身份。 同時,加拿大政府亦更新了OWP的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香港學生在加拿大本地完成學業之後申請OWP,使他們能在等待永居批准的期間繼續工作和居住。這些措施特別有利於Stream A申請者,有助於他們更快取得永久居留權。 總結而言,香港人通常會傾向選擇Stream A,因為現時在加拿大找工作的競爭較大,先去讀書適應當地生活,畢業之後再找工作會較為容易;而且Stream B傾向需要申請人本身具加拿大政府認可政府的技能(詳情可參考加拿大政府公布的NOC職業列表,了解自己的工作經驗是否符合加拿大政府的技能)[5],擁有一定競爭能力的專業人士,可直接落地找到工作。 取得永久居留權是移民加拿大第一步 需注意的是,擁有永久居留權並不代表已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如果想入籍成為真正的加拿大公民,還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通過加拿大公民測試 在加拿大居住期間,對所有收入進行報稅 在過去5年內,申請人必須在加拿大連續居住滿3年 需要通過語言測試,證明其英語或法語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以確保在獲得國籍後能夠順利適應當地生活 Blue儲蓄保是保障移民加拿大生活所需的第一步 加拿大的物價不菲,尤其是加拿大移民Stream A計劃需要一筆較長期的學費,申請者也要等到畢業後才能在當地就業賺取收入。即使是加拿大移民Stream B的申請者,剛開始到新地方工作也未必能保證事事順利,仍有可能要面對待業或轉換工作期間的空窗期。因此,透過以上兩種途徑移民加拿大之前,一份儲蓄保險可以令你在加拿大的生活更無後顧之憂。 Blue的儲蓄保產品能保障你到加拿大生活的第一步,無論是初到埗想先嘗試一下還是決心想要長期生活於加拿大的你,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儲蓄方案。 Blue 儲蓄保產品WeSave 短期高息儲蓄保ST1WeSave定息儲蓄保 S3派息/回報率為期2年,每年專享3.34%保證回報率為期5年,每年2.7%保證平均派息率計劃特點短期賺取穩定回報靈活保本兼賺取高息儲蓄門檻由US$13,000至US$1,000,000由US$4,000至US$1,000,000提取規定穩定的賺息2年後即可提取無論任何時候退保,都可以將本金同保證回報一次過提取,無手續費適合哪類人士?適合先到加拿大生活1至2年,再決定是否正式移民的人士,當一旦確定申請永久居留,即可提取適合決心想要正式移民,長期生活於加拿大,可投資保本兼收息了解更多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1] Wise - 移民加拿大:救生艇計劃 Stream A 申請教學 [2] Canada.ca - Permanent residence pathways for Hong Kong residents: Who can apply  [3] Canada.ca - Canada makes it easier for Hong Kongers to stay and work in Canada [4] Canada.ca - Designated learning institutions list [5] Canada.ca - Find your National Occupation Classification (NOC)
於香港玩獨木舟有什麼注意事項?租借獨木舟價錢、衣著及裝備介紹
越來越多都市人選擇在假期遠離市區煩囂,獨木舟作為一項簡單易學的水上活動,成為許多人的首選。然而,這項活動看似簡單,當中隱藏的挑戰與風險也不容忽視。因此,Blue資訊團隊將綜合各方面的資訊,為你介紹在香港玩獨木舟的注意事項,包括獨木舟的裝備衣著、價錢、課程、路線簡介以及第一次玩獨木舟要留意的安全指引等等。 獨木舟香港的路線簡介:西貢海岸線——綠蛋島、鹽田梓、橋咀島 有賴於得天獨厚的海岸線,西貢成為了獨木舟香港愛好者的樂園。西貢獨木舟活動的路線選擇多樣,無論是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愛好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從綠蛋島的清澈海水、鹽田梓的歷史遺址,到橋咀島的岩石奇景,都能在獨木舟上欣賞香港的自然美景。以下介紹一些較為簡短的西貢獨木舟路線: 獨木舟路線1:相思灣到綠蛋島 適合初次嘗試在香港玩獨木舟的新手。這條路線需時約45分鐘至1小時,從相思灣出發,划向綠蛋島。途經的綠蛋島被譽為「香港的馬爾代夫」,水清沙幼,更是浮潛的熱門地點。 獨木舟路線2:西貢碼頭到鹽田梓 對於希望尋找豐富自然生態的你,從西貢碼頭到鹽田梓的路線是理想之選。在約1小時的路線中,沿途可以觀賞到紅樹林的自然景觀,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獨木舟路線3:白沙州到橋咀島 如果你喜歡歷史與自然的結合,白沙州到橋咀島的路線絕對值得一試。橋咀地質公園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美譽,壯觀的岩石奇景令人嘆為觀止,划畢全程大概需要1小時。 獨木舟裝備與衣著:準備齊全才能玩得盡興 獨木舟活動需要在水上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極易曬傷皮膚,因此防曬措施必不可少,而且獨木舟是出海活動,獨木舟衣著也需要有一定的防水功能。以下是建議的獨木舟裝備與衣著: 佩戴帽子和太陽眼鏡,以保護頭部和眼睛以免曬傷 穿著具防曬功能的長袖上衣和長褲,保護全身皮膚 穿著防滑、快乾和包裹良好的水陸兩用鞋或浮潛鞋,避免上岸時沙石入鞋,亦可避免腳背曬傷 攜帶防水袋,可用於保護手機、相機等電子設備不被海水浸濕 如果你計劃長時間划艇,還應攜帶充足的水和能量食品,確保有足夠的體力 獨木舟注意事項:不可忽視的風險 雖然獨木舟是一項較容易掌握的活動,但仍需留意安全。以下是一些玩獨木舟注意事項: 出發前務必檢查天氣預報,避免在惡劣天氣下划舟 務必穿上救生衣,保證基本安全 應至少有兩人同行一起划舟(如果是單人獨木舟,也建議身旁有另一艘獨木舟同行),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互相照應 如果是新手,最好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確保掌握基本技巧 划行期間應隨時留意周圍環境,尤其是快艇和其他水上交通工具,避免發生碰撞 西貢獨木舟租借價錢 西貢的獨木舟租借服務非常便利,在各大熱門路線的起點,如相思灣和西貢碼頭都能找到專業的租借點,不僅提供各類型的獨木舟,還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安排專業教練指導。在選擇租借服務時,建議事先預約,特別是在週末和假期,以避免因人多而無法及時租到合適的裝備。 以下是在西貢租借獨木舟價錢的參考: 租借項目金額單人獨木舟 (平日)HK$100至$150雙人獨木舟(平日)HK$200至$250單人獨木舟(周末/假日)HK$150至$200雙人獨木舟(周末/假日)HK$300起 以上價錢範圍為參考數間西貢水上活動中心綜合所得,但實際價錢會有變動,僅供參考。 獨木舟課程價錢:從入門到進階,全面提升技巧 如果你打算更深入地掌握獨木舟技巧,可以考慮參加獨木舟課程,初級課程分別為一星章級別到三星章級別,課程時間通常由早上到傍晚一整天,完成之後即可獲得課程認證。康文署和私人機構都有提供各種級別的訓練班,教授從基本的划艇技巧到進階的拯救技術,並通常包括器材和教練服務,幫助你更自信地在水上探索。 康文署的課程價格較為親民,但名額有限需要抽籤,較難成功中籤;而私人機構(如晨曦獨木舟會、野活手記)則提供更多時段、更為靈活的課程選擇。以下是康文署和兩間私人機構獨木舟課程價錢參考及比較: 機構名稱一星章級別課程至三星章級別課程價錢康文署HK$30晨曦獨木舟會課程費用HK$300 + 證書費HK$45野活手記HK$680 ^ 凡15歲以下、60歲或以上的人士、全日制學生或殘疾人士報名參加康文署訓練班,如能出示有效證明文件,即可享用優惠收費;每名殘疾人士的同行照料者(只限一人)亦可享有收費優惠,惟此優惠不適用於比賽。 通過三星章級別之後,你可以修讀更高階課程,例如獨木舟中級章別(分別金銀銅章)、獨木舟競賽、獨木舟拯溺、獨木舟教練等,也可以參加康文署舉辦的獨木舟旅程,教練會帶你從康文署轄下的水上活動中心出發,去指定路線探索附近的景色,例如海灘尋幽探秘之旅、西貢紅樹林之旅、大潭港生態之旅、尋找珊瑚之旅、尋找海蝕洞之旅。這些路線大多是偏僻的海灘或小島,一般交通工具無法到達,只有使用獨木舟,才可讓你沿海岸到達水清沙幼的海灘或高聳的崖壁,欣賞野外生態,進一步接近大自然。 獨木舟有潛在風險 WeCare 個人意外保障計劃 讓你安全為先 獨木舟活動不僅讓你能夠近距離接觸大自然,還能享受水上運動的樂趣。不過,無論你是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划手,獨木舟依然是一項出海活動,潛在一定風險。 萬一遇上輕微意外,例如擦傷、輕微的撞擊或不慎跌倒等,尤其是新手首次嘗試玩獨木舟,又或是於人多水域划舟時,不慎與其他獨木舟、快艇、浮標或水中障礙物發生碰撞,而需要入院治療,這時Blue的「WeCare 意外急症現金保」或「WeCare 意外住院現金保」,一筆過現金賠償就能助你解決急切所需,讓你享受水上活動,無後顧之憂。 另外,風速增強、雷雨或暴風雨等突發天氣情況會導致水流湍急,又若果想挑戰水域環境較為複雜的地方,可能會因判斷失誤或操作不當而導致更嚴重傷害,Blue的「WeCare 個人意外保障計劃1」包括意外身故賠償、意外斷肢賠償、完全永久傷殘等保障項目,萬一遇到嚴重意外時也毋須為龐大醫療開支煩惱,是戶外運動愛好者必備的保障之選。 萬一受傷導致嚴重甩臼,需要接受復位手術,Blue的「WeCare 意外骨折甩臼保」能提供一筆過現金賠償予意外骨折情況,無需實報實銷,讓你安心接受治療。 WeCare 系列產品WeCare 意外骨折甩臼保WeCare 個人意外保障計劃1WeCare 意外急症現金保WeCare 意外住院現金保產品特點- 只需提供醫療影像證明確診即可理賠- 出生後15天至65歲皆可投保- 一筆過現金賠償,無需實報實銷- 保障額高達HK$200萬,外遊期間可獲雙倍保障額- 如意外身故/斷肢、完全永久傷殘或3級燒傷皆可獲全額保障 - 包括登革熱和禽流感等15種傳染病- 涵蓋公立及私立醫院急症室保障 - 出生後15天至65歲皆可投保 - 一筆過現金賠償,無需實報實銷- 涵蓋公立及私立醫院住院保障 - 每宗意外可獲最多14天賠償 - 每年可就2宗意外分別索償 - 出生後15天至65歲皆可投保了解更多了解更多了解更多了解更多 在香港玩獨木舟雖然有不少潛在的風險,但獨木舟活動價錢親民,只要你細心留意玩獨木舟的注意事項,準備齊全的獨木舟裝備與衣著、選擇適合的路線、掌握必要的划舟技巧、聽從教練的指示並遵循安全指引,時刻保持謹慎,就可以有效減少甚至避免大多數風險,確保自己的水上活動體驗安全且愉快,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延伸閱讀:【運動保險】潛水、獨木舟等水上活動受傷 意外保險有得賠? 參考資料: ReUbird 香港玩樂預約平台 -【最齊全獨木舟攻略】6 個獨木舟熱點推介,帶你走入人間仙境~内附租借獨木舟資訊、路線及注意事項 Trip.com -【獨木舟攻略】熱門水超清西貢獨木舟路線、衣著及注意事項 iPlayHK 香港愛玩生 - 2024更新 | 香港水上活動租借及價錢資料 (獨木舟/直立板) - 附路線玩法
每天都收到專科醫療中心Cold Call電話騷擾?小心專科醫療中心騙案!
隨著現代人對健康意識的提高,愈來愈多人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預防未發現的疾病。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身體檢查計劃應運而生,但亦有權威性受質疑的公司以不正當手法作體檢服務推銷。今天「專科醫療中心」騙案及cold call電話騷擾已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Blue資訊團隊為大家詳細解釋這種推銷手法,並提供選擇合適體檢計劃的建議。 什麼是「專科醫療中心cold call電話」? 平日經常收到,由自稱「專科醫療中心」或其他名稱的醫療機構或醫學相關之非牟利組織打來的電話,而這些所謂的「專科醫療中心cold call電話」,向接聽者推銷身體檢查計劃,但這些自稱醫療或體檢中心的機構,不論在推銷手法、收款方式以至提供的服務水平都或許存有問題。為方便說明,以下我們統一以「專科醫療中心」稱呼這類電話推銷者。 不斷收到推銷電話?專科醫療中心電話騷擾已成常態 先從推銷手法說起。多年來專科醫療中心電話都被視為電話騷擾的一種,不少人表示每天都會收到電話,而因這些醫療中心經常換新的手機號碼(多數為「3」字頭)打出,不論人手設定攔截還是以手機應用程式自動攔截,都未必可以百分百阻擋到,對於廣大的手機用戶構成極大困擾。 不正當收款手法與服務上欠缺:了解專科醫療中心騙案 專科醫療中心電話亦不只是騷擾,亦可能讓我們有金錢上的損失。例如曾有情況是接聽者決定購買體檢計劃,但這些公司卻不斷增加體檢次數,並要求為額外的體檢次數再次付款,並聲稱若拒絕每月以信用卡供款,則會即時於信用卡收取整筆款項。另一種較為惡劣的手法,是先要求接聽者提供信用卡資料,並聲稱可以藉此先開立戶口以保留所謂的優惠價錢,但最後卻在未經接聽者的正式同意之下,就對信用卡進行扣款,這已經可以視為專科醫療中心騙案。 至於實際提供的服務方面,曾有該類專科醫療中心在收款後未能提供最初承諾的檢查項目,或是需要消費者繳交額外費用,才提供坊間一般體檢計劃的基本項目(例如檢測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指數);亦有可能是這些專科醫療中心電話誤導接聽者會附帶醫生講解報告服務,但實際上卻不提供。以上的手法雖然或未屬專科醫療中心騙案,但提供的服務亦可能與購買者的期望有落差,構成不滿,因此亦應當注意。 避免成為受害者 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計劃 為免誤墮騙案,在收到專科醫療中心的cold call電話時應更為謹慎。這類cold call常聲稱接聽者為特選幸運兒,或優惠價格屬限時,以促請大家於通話中即時購買體檢計劃。Blue提醒大家即使剛好有需要檢查身體,又或者對專科醫療中心的cold call電話介紹的體檢計劃有興趣,亦應保持理性冷靜,建議可先禮貌地掛上電話而不必急於決定。 購買前做足準備: 搜集該機構的背景資料,了解其信譽及評價 比較坊間不同的體檢計劃內容及收費 避免直接回撥打來的電話,應透過官方提供的電話號碼等渠道溝通 避免簽下一次買入多次體檢計劃的合約,萬一體檢服務水平低於預期,可能因合約條款而不獲退款 若中心要求簽署合約或以信用卡直接付款授權書,而非直接為一次性的體檢服務付款,則必須詢問清楚合約與授權書的作用與必要性,並仔細閱讀合約上的條款有否對自己不利,或是直接選擇其他毋需簽署合約的醫療機構 撇除詐騙或誤導推銷的可能性,體檢計劃的推銷人員亦始終並非專業的醫護人員,因此對於每個人的實際需要未必有足夠的了解以作判斷。在選擇體檢服務之前,最好先與相熟的家庭醫生或專業的醫護人員討論,以助你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及家族病史,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體檢計劃。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專科醫療中心cold call電話騷擾的確煩人,不過定期身體檢查無疑是篩查隱性疾病、預防重症惡化的最佳手段,只要大家慎防專科醫療中心騙案,即可同時保障好自己的健康及財產。 我們深知健康是每個人都希望追求的無價財富,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全方位保護你。如欲了解更多,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或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免責聲明﹕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不應被視作為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 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你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儲錢要從細節入手!從複利效應開始的日常生活慳錢心法及方法
儲蓄是理財的基本,不單有儲蓄才可以開始投資,恆常有一筆儲備金,對於應對自己及家人的突發情況亦非常重要。在實踐慳錢方法之前,Blue理財達人首先從儲蓄的大原則開始,介紹必要知道的原理及心法,再舉出日常生活中的慳錢方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積少成多,實現財務目標。 慳錢比開拓收入重要 不少人一想到理財,第一時間就會想增加收入,例如轉工、做副業、投資等,但現實是大部分人隨著職涯發展,收入逐步增加的同時,消費水平亦往往會同步提升。最簡單的是,加了人工,食飯由兩餸飯升級到Cafe,從普通的私樓搬到有會所的新屋苑,購物、娛樂開支亦會愈來愈「鬆手」。平日工作辛苦想「對自己好啲」很正常,但每項消費加起來,結果可能一樣成為「月光族」,收入提升了但儲蓄依然有限。 所以,真正影響財務健康的關鍵,不是你賺了多少,而是你儲起多少。即使人工不高,只要懂得控制支出,依然可以逐步累積資產;相反,即使收入再高但開支不設限,最終一樣會「儲蓄乾塘」。因此,理財的首要步驟是學會管理支出,將慳錢及儲蓄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等有「剩錢」才儲起。 儲蓄率的重要性 慳錢關鍵並非單純壓縮生活質素,過苦行僧式的生活,亦無需戒斷所有購物或娛樂,而是按比例去規劃儲蓄。一般建議每月最少應預留兩成收入作為儲蓄,確保你有一定的儲備金以應付突發需要,在不會令日常生活過於壓抑、難受的同時,亦能以穩定的步伐累積財富。當然,若能提升比率(3成甚至4或5成)效果會更好。 舉例來說,如果你月入HKD$20,000,建議每月最少儲HKD$4,000(兩成月入),其餘HKD$16,000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錢。這樣做不單能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習慣,亦能有效防止自己「見錢使盡」。 必要理解複利效應 很多人對少買一杯咖啡、一件衣服這類小節省不屑一顧,覺得數目太小,用了也無傷大雅,儲起來又沒什麼幫助。但事實上,這些日常中的小選擇長期累積起來,會產生驚人效果,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威力。 根據商業理財暢銷書 The Compound Effect(中譯:《複利效應》),成功並非來自一兩次大決定,而是由無數微小、重複的正確選擇累積而成。例如,每天慳HK$40咖啡錢看似很少,但一年就可儲多HKD$14,600,十年就是HKD$146,000(未計算通脹)。當然每日一杯咖啡只是例子,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小開支可以節省,若省下來的這筆錢能夠持續用作穩健投資,以複利達到資產增值,最終可累積到的財富將會遠大於眼前的HKD$40。 主題相近的暢銷書 Atomic Habits(中譯:《原子習慣》)亦強調習慣的力量來自於長期重複,書中的名言是「即使每天只進步1%,一年後就能增長37倍」——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理財。因此,不要低估每個小小的慳錢方法,複利效應會在時間中發揮威力。同時,應該首先想像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未來想有怎樣的生活,再將儲蓄視為「給未來的自己更多選擇」,而不要只執著於要犧牲享受的負面想法及情緒上。 日常生活慳錢方法 1. 衣:善用二手或換物平台 香港現時流行Carousell、Facebook群組等二手交易平台,往往比原價低兩至4成就買到相同而接近全新的物品,建議可多利用來買二手衣服,以至家具及電器,減少購買全新產品。近年世界各地亦興起「Buy Nothing」運動,可嘗試於本地的以物換物或捐贈平台與其他成員交換、捐贈或領取免費物品,環保又慳錢之餘亦能做到斷捨離。 2. 食:自煮慳錢又健康 每日返工兩餐外食,一年就相當於700餐,所以膳食開支絕對是慳錢、儲蓄及啟動複利效應的「刀口」,亦是日常生活慳錢方法的重中之重。自己煮飯比外賣、食餐廳便宜得多,不做「無飯家庭」,學習簡單快捷的菜式做法(例如煎牛扒、準備沙律),可以吃得健康、有營養又慳錢。 3. 住:節省家居開支 自住一族的各種生活開支都需要自付,當中亦有很多地方可以慳錢。減少冷氣用量,善用風扇和開窗自然通風,即使要開冷氣溫度亦可以設定高一點,不要因為冷氣太冷而要多穿衣服、蓋被。日常用品如廁紙、洗頭水、沐浴露等要恆常購買,不同商舖與款式的價錢差很遠,建議做好格價,亦可大批買入來降低平均成本。 另外,一旦家居出了問題,請師傅上門動不動都要幾百元起跳。可以自己學習簡單的家居維修技巧,包括換燈膽、修理或更換水龍頭、簡單清洗冷氣機,甚至鑽牆、批灰髹油,都可以節省不少開支。 4. 行:減少額外的交通開支 相比公共交通工具,的士或Uber的車費開支要大得多,如非必要就盡量少用,不要貪圖方便舒適。若能妥善安排出門行程,亦可以避免因趕時間而要臨時搭的士。另外可以盡量合併行程,於同一天內去勻所有地方或做好所有事情,以減少重複的交通開支,亦能節省時間。 5. 樂:取消用得少的訂閱 到娛樂方面的日常生活慳錢方法,節省開支的彈性更大,例如電影早場人流少票價低,可以習慣看早場電影,或留待星期二特價場次再看,亦可以選擇票價較低的戲院。另一個重要的建議,是定期檢視串流音樂或影視平台、Patreon、健身會籍等的訂閱,用得少或根本沒有用的就取消,只留下真正會用的服務。娛樂甚至亦不一定要花大錢,登高遠足、到海灘玩樂等都是免費活動,同時有益身心。 慳錢的基本原則及習慣 單有日常生活的慳錢方法還不夠,要有效控制支出,必須有系統、有紀律地執行。以下幾個原則及習慣,能幫助你在香港這個高消費環境,逐步減少不必要開支,提升儲蓄率: 1. 每月收入硬性儲蓄 這個方法又稱「先儲後花」的慳錢法。每當收入到賬戶口,就即時將預定的儲蓄金額(如收入的兩成)自動轉帳到另一個儲蓄戶口,剩下的錢才是你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費。這樣做能有效防止「見錢使盡」,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習慣。 2. 善用記賬手機App 現時市面上有不少記賬App,例如MoneyLover、AndroMoney、記帳城市等,能夠分類、統計每月支出。記錄每一筆開支,就會發現哪些支出最花錢,哪些習慣最容易破壞你的儲蓄效率。這些數據有助你全面理解自己的消費行為,掌握生活中錢都花在什麼地方。 3. 篩選非必要支出 當有了詳細的支出紀錄後,就可以定期檢視哪些開支屬於「非必要」(如咖啡、外賣、重複訂閱娛樂平台等),甚至是「完全浪費」(如買了但沒穿過的衣服、訂閱了但根本無時間消費的內容)。將這些開支逐步減少或取消,長遠下來慳的錢將是可觀的金額。 4.「冷靜期」習慣 避免衝動消費 每次想買新東西時,尤其是新型號手機、新款衣服等非必需品,先將它們加入到自己心目中的「願望清單」, 設定一至兩星期甚至更長的「冷靜期」,仔細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想要這東西。如果冷靜期過後,仍然覺得想要,那就決心買下。這樣一來就能過濾由「限時優惠」或廣告宣傳帶來的心理影響,大幅減少衝動購物,避免買回家後才發現那東西用不著,或其實根本不太想要。 慳錢、儲蓄的心法及建議 一開始過程必然很慢 實踐日常生活慳錢方法是重要的一步,雖然儲蓄過程中的初期成效可能不明顯(參考以上的每日買咖啡例子),甚至會覺得進展很緩慢,但此時應記得複利效應的原理,只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最終必定能見到成果。不要因為短期內不見明顯成效就放棄,堅持下去才是關鍵。 張弛有度 慳錢及理財並不是要你完全放棄生活享受,每天像喜劇電影《慳錢家族》般生活。適當的娛樂、社交及以學習投資自己,都是值得的開支,謹記衡量過後應花費的就要花費,不要為自己添上更多的內疚感。重點在於分清楚「想要」和「需要」,將支出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偶爾獎勵自己,例如到喜歡的餐廳放開懷抱大吃一餐,反而可以令你更有動力持續慳錢,不會因過度壓抑而導致報復性消費。 定立儲蓄的終極目標 將儲蓄連結自己的人生目標,會令你更願意堅持下去。每當覺得慳錢辛苦而想放棄時,提醒自己儲蓄的最終目標——可以是買樓、提早退休、環遊世界或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儲蓄但要不忘考慮風險 正在儲蓄的人,或許會認為自己仍然年輕且身體健康,不用花費在保險上。然而人生無常,風險常在,保險是保障自己和家人財務安全的重要工具,若自己不幸身故,保險能為仍然在世的身邊人提供一份保障。若不希望大幅影響到儲蓄計劃,可以考慮保費比傳統壽險低的純人壽保險(定期人壽保險),以最低成本換取自己及家人安心的保障。 如果希望進一步對沖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嚴重疾病的風險,可一併考慮定期危疾產品,萬一患病時亦能夠獲得賠償,支付日常開支,讓家庭臨危而不亂。 Blue 定期人壽保險產品 助你慳錢同時獲得保障 對現在的自己嚴厲一些,就是對將來的自己溫柔一些。儲蓄理財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每一個日常選擇累積的成果,只要你能制訂日常生活中的慳錢方法,持之以恆地存款、記賬、定期檢視開支及減少非必要開支,將儲蓄視為對未來的投資,複利效應自會為你帶來可觀的財富增長。Blue「WeSave高息儲蓄保E1」每年保證回報率有3.31%,助你於全球利率不穩定的環境下鎖定回報,提升儲蓄效率,啟動複利效應! 平日慳錢,都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Blue「WeCare 靈活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F1」及「WeCare 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L3」就適合希望得到基本保障及靈活保障的人士,保單無儲蓄或投資成分,達到保費低廉但保障額高的效果,無負擔亦不會影響慳錢、儲蓄計劃,但同樣可以為家人提供保障,立即了解產品詳情!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親人過世後如何申請死亡證明書?死亡證明書用途、申請及補發方法
若家人不幸去世,親屬須承擔義務,為逝者辦理死亡登記並申請死亡證明書。這份死亡證明書是後續的喪葬事宜、遺產處理及申請保險理賠金等程序中的重要文件。如有遺失或需要額外副本,亦需了解如何補發死亡證明書。Blue資訊團隊將詳細說明死亡證明書的用途、申請及補發的方法,助你順利完成相關手續。 什麼是死亡證明書? 「死亡登記記項核證副本」,一般稱作「死亡證明書」或「死亡證」,是逝者親友必須依照法定程序辦理的重要文件。根據《香港法例》第174章《生死登記條例》第14條,自然死亡的個案必須在14日內向死亡登記處報告並登記,否則應負責登記的親屬將被判罰HK$2,000或入獄6個月[1]。大部分情況下親友都需要及時報告並申請死亡證明書,並利用此死亡證明書去處理死者身後事,包含遺產處理、稅務或保險等。證明書上會記錄以下資訊: 死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 死亡日期和地點 死亡原因 登記日期和登記官員簽署 死亡證明書用途 死亡證明書不僅是證明一個人死亡的事實,亦涉及到許多後續的法律程序和事務安排。死亡證明書的主要用途包括: 喪葬事宜:任何形式的安葬,包括火葬或土葬,都需要提供死亡證明書才能申請相關許可證。殯儀館安排葬禮時,亦會要求提供該證明。同時,這份證明亦可用於申請殮葬津貼。 遺產安排:作為唯一的合法死亡證明文件,銀行及法院通常要求提交死亡證明書,才能啟動遺產處理程序或是轉移死者的資產,包括強積金(MPF)。遺產管理人亦會在確認死亡證明書之後根據法律及遺囑指示將遺產分配給合法的受益人。 申請保險理賠:保險公司會根據死亡證明書記載的死因來判斷是否在保險合約的保障範圍。如果沒有死亡證明書,就無法核實相關資訊,理賠程序亦無法進行,受益人將無法獲得應有的保險賠償。 如何申請死亡證明書 在香港申請死亡證明書,可以透過親身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或網上系統申請。死亡證明書申請流程會因死亡原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若為自然死亡,申請手續相對簡單;但若為非自然死亡(如意外或醫療事故),則需經過法醫的驗屍程序,並由死因裁判官作出裁決。因此,在開始申請手續前,申請人應先了解清楚死亡原因,並按照相應的流程進行。 自然死亡證明書申請 自然死亡是指因疾病、衰老等自然原因死亡,並非因為意外或醫療事故等原因死亡。主治醫生會根據病歷紀錄或檢查結果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申請人需要向醫院或安老院索取死因醫學證明書以便申請死亡證明書。 親自辦理自然死亡證明書 所需文件1. 死因醫學證明書 2. 死者香港身分證或旅行證件 3. 申請人的香港身分證或旅行證件 4. 提供死者的職業、國籍、婚姻狀況等資料辦理所需時間30分鐘,當日即可完成費用每份HK$140 網上辦理自然死亡證明書 所需文件1. 死因醫學證明書 2. 死者香港身分證或旅行證件 3. 申請人的香港身分證或旅行證件 4. 提供死者的職業、國籍、婚姻狀況等資料辦理所需時間3個工作天(不含假日)費用每份HK$140 非自然死亡證明書申請 如果是因為事故、暴力傷害或其他非自然原因死亡的個案,親屬無須親身辦理登記。在這類情況下,警方須介入調查,並由死因裁判官確定死亡的具體原因。過程中可能需要法醫檢驗。在確認死亡原因後會簽發死亡證明書,隨後由死亡登記官辦理死亡登記,登記完成後再以書面形式通知死者親屬。 所需文件1. 死亡登記通知信 2. 死者身分證或旅行證件辦理所需時間30分鐘費用每份HK$140 如何補發死亡證明書 在處理喪葬和後續法律程序時,通常需要多份死亡證明書。如果當初登記時未申請足夠數量的死亡證明書、證書遺失,或是當初僅登記而未申請領證,都可以再透過網上申請死亡證明書補發,但必須先進行查冊,並支付翻查費用HK$140,及每份補發的死亡證明書核證副本費用HK$140[2]。 Blue人壽保障計畫 為了你和家人著想,制定保障計劃是人生規劃之一。若不幸身故有都有一筆金額支援家庭運作,以減輕親屬負擔。Blue的「WeCare人壽保障計劃」能夠成為你和家人的後盾,當受保人身故後,受益人可以獲得一筆最高可達HK$800萬的理賠金,以支付生活日常、租金及教育等費用。 為此,充分了解如何申請死亡證明書或補發死亡證明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死亡證明書的用途不僅能申請保險理賠金,還是用於辦理後續喪葬手續的重要文件。投保Blue人壽保障計劃,除了可以為家人提供財務上的支持之外,亦能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帶來一份安心保障。 WeCare 系列產品WeCare 靈活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F1WeCare 定期人壽保障計劃 TL3產品特點- 可靈活更改保單年期及保障額- 隨時調整計劃,無需手續費- 適用情況下可獲退還多付保費- 最快 5 分鐘即完成投保- 保證保費全港最低- 保證於保費繳付期內,保費將維持不變- 保證自動續保直至 96 歲,無需健康證明- 最快 5 分鐘即完成投保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延伸閱讀:【人壽保額買幾大?】一文了解身故風險保障缺口+計算合適人壽保額 參考資料: 1. 入境事務處 - 辦理死亡登記.pdf. 2. 入境事務處 - 辦理死亡登記
【親子活動2021 】疫情親子活動推介: 親子戶外室外活動好去處大集合
疫情持續多時,雖然政府已展開疫苗接種計劃,亦開始與疫情較穩定的地區商討雙向免隔離旅遊氣泡計劃(更多資料詳見《新加坡旅遊氣泡疫苗、檢測安排懶人包》文章),但由於歐美及日本等旅遊熱門地的新冠病毒感染數字仍然浮動,短期內未見可以全面通關,恢復旅遊。 未能帶小朋友外出去旅行,在2021年疫情下留港可以有甚麼親子活動?Blue資訊團隊為你搜羅疫情下親子活動提案及放電好去處,包括戶外及室內親子活動,還有在家親子活動提議,希望你與子女在疫情下留港仍然可以開開心心來個週末親子遊。 疫情親子活動:親子戶外活動 疫情嚴重期間,專家鼓勵市民盡量留在家中。近日感染數字穩定下來,是時候帶小朋友到戶外放放電。以下為一些親子戶外好去處,帶小朋友到戶外運動一下,曬曬太陽,保持身心健康。 親子戶外活動:親子郊遊 - 遠足 / 行山 趁著好天氣,各位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小朋友年紀和體能選擇不同難度的親子郊遊徑、遠足徑、或行山路線,帶小朋友去郊外地方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香港有不少自然教育徑及水塘遠足路線,相對輕鬆,公共交通工具可直達,而且路線以石屎路為主,路面較平坦易行,沿途設有補給站及洗手間,適合年紀較輕的小朋友。 如果小朋友已有一定自理能力,亦可因應體能挑戰不同難度的行山路線,謹記要穿著基本行山裝備和帶備戶外急救包,並做好防曬措施。 親子戶外活動:野餐 如果家中的小朋友未到適合遠足的年齡,父母可以考慮帶小朋友去野餐。現時港九新界均有多個野餐好去處,交通方便,部份更有大片草地供小朋友奔跑放電,可以一家大細攜同寵物一同前往。溫馨小提士:進食前要以酒精搓手液或消毒濕紙巾清潔雙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離開前記得將垃圾帶走。 親子戶外活動:親子農莊體驗 想給小朋友來一場自然教育課,親子農莊會是一個不錯的好去處。香港有多個親子農莊以不同主題為賣點,包括有機耕作、植物莊園、水果採摘體驗、親親小動物等,部份更設有滑草道、繩網、彈床等歷奇設施,足夠玩樂一日。 不過隨疫情數字變化,各親子農莊開放時間及開放範圍可能有所調整,有興趣的家長在計劃行程前最好先向親子農莊查詢詳程。 親子戶外活動:親子豪華露營Glamping 「Glamping」一詞由「Glamorous」 和「Camping」兩字組合而成,指豪華露營。一般露營需要帶備一定數量的基本露營用品,又要搭建帳篷,但Glamping營地已為住客準備好休息空間、睡床、饍食等,部分更設有淋浴間及廁所,家長不需要花時間搭建帳篷,帶同小朋友親子Glamping就輕鬆得多。 近年Glamping場地及模式越來越創新,有露營車、透明觀星帳幕營、民族帳幕主題營、蒙古包等,有Glamping場地更提供燒烤、水上活動、生態遊、古蹟遊、觀星體驗等活動,一站式,可以輕輕鬆鬆帶小朋友來個兩日一夜親子遊。 親子戶外活動:親子離島一日遊 香港有多個離島,是離開城市繁囂的親子戶外好去處。香港的離島各有不同吸引之處:例如東平洲擁有獨特的地貌,被納入世界地質公園範圍;鹽田梓則可以看到香港僅存的鹽田及村民的傳統造鹽方式;大澳就有廣為人知的漁村文化。遊客可以報名參加導賞團,小朋友能夠藉此吸收新知識,成為更有教育意義的親子一日遊。 疫情親子活動:親子室內活動 遇上天氣炎熱或是下雨天氣,不想帶著小朋友舟車勞頓,親子室內活動是個好選擇。以下為親子室內活動及好去處推介,讓你在天氣不穩的日子仍可帶小朋友外出放電。 親子室內活動:室內遊樂場 以為親子室內活動就一定以靜態為主?現時香港有多個室內遊樂場,主題切合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提供需要一定運動量的娛樂設施,包括考驗反應和力量的遊戲設施、室內攀石、室內足球、彈床、繩網、結合電競元素的運動設施、VR運動遊戲等。適合家長帶好動的小朋友來個放電室內活動,嘆住冷氣仍然可以做運動出一身汗。 親子室內活動:親子工作坊 坊間有不同機構及工作室都有舉辦長期或短期親子工作坊,培養小朋友耐性及興趣,亦可以促進親子關係。近年熱門的工作坊包括油畫班、手工皂製作工作坊、陶瓷工作坊等,成品還可以拿回家留念,父母可先與小朋友報讀短期的體驗班,如小朋友有興趣再繼續報讀長期課程 在家親子活動 疫情感染數字反彈時,留在家中相對較為安全。其實留在家亦有很多親子活動讓家長參考,包括親子小遊戲、親子DIY等: 在家親子活動:親子DIY 要培養興趣和親子關係,不一定要花錢報讀親子興趣班,其實在家都可以做到各種親子DIY,例如親子料理DIY,可以簡單地與小朋友一起製作啫喱、凍餅等甜品,進階程度還可以一起製作餃子、湯丸、蛋糕、曲奇等食物,可以教導小朋友珍惜食物之餘,亦可以訓練他們的自理能力。 除了親子料理DIY外,家長也可以考慮與小朋友來個親子遊戲DIY,例如利用膠樽及膠球製作保齡球遊戲,用紙杯製作傳聲筒等,讓小朋友發揮天馬行空的創意,進行親子家居遊戲。 在家親子活動:棋盤遊戲 市面上的親子棋盤遊戲(Board Game)多不勝數,有考驗記憶力、訓練邏輯思維、或是培養觀察能力的,有助發展小朋友各方面的才能。如果想輕輕鬆鬆進行在家親子遊戲,亦可以選擇一些以運氣定勝負的小遊戲,培養小朋友的體育精神。 在家親子活動:家居運動 現時視訊平台已經有很多家居運動的影片供大家參考,家長只需要準備瑜伽墊、拉力橡膠等,就可以輕易地與小朋友進行簡單的家居運動。 有手提遊戲機推出運動冒險遊戲,玩家只需要使用指定遊戲環跟隨指示做出運動姿勢即可過關,也是培養小朋友家居運動習慣的不錯選擇。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Blue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投保前須了解清楚、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合適的保險產品。
【旅遊氣泡】新加坡旅遊氣泡疫苗、檢測安排懶人包
香港政府跟新加坡政府於2021年4月26日對外公佈兩地將於同年5月26日重啟雙向免檢疫隔離的航空旅遊氣泡,是在2020年11月因香港疫情反覆而暫緩後再次恢復計劃。但由於2019新冠病毒已出現變種狀況,因此香港及新加坡會採取更嚴格的安排。 Blue資料團隊在本文為您附上新加坡旅遊氣泡各項安排的懶人包。 旅遊氣泡的意思 旅遊氣泡是什麼? 旅遊氣泡英文 Travel Bubble, 意思就是一些國家或地區達成某些共識後,同意互相開放邊境,在有限制條件下,容許居民雙向地豁免特定日數的檢疫隔離到訪氣泡內的地區,但對氣泡外的地區繼續實施封關或入境後檢疫隔離。 而「航班旅遊氣泡」則指共識國家旅客的互通來往只可以經空運途徑,船運、陸路等則未有開開放,目的是更集中控制入境關口。目前新加坡跟香港的旅遊氣泡計劃也屬於「航班旅遊氣泡」。 現時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亦嘗試跟越南、泰國、澳洲、新西蘭、日本等旅遊熱門國家商討旅遊氣泡計劃,但暫時未達成共識。 除了香港和新加坡以外,澳洲及新西蘭亦有商討旅遊氣泡計劃,不過隨著感染人數有上落,兩地亦有特定機制暫停或重啟計劃,最新安排請留意相關國家政府公佈的消息。 新加坡旅遊氣泡: 疫苗接種要求 參加新加坡旅遊氣泡的香港居民必須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並等候最少14天或以上才可乘坐專屬航班前往新加坡。香港居民在辦理登機手續時須出示已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最少14天的證明。目前香港政府已開始疫苗接種計劃,市民可以自行選擇想接種的種類並預約。 不過政府亦豁免以下4類人士在新加坡旅遊氣泡計劃中的疫苗接種要求: 16 歲以下人士 因健康理由而不適合接種(需取得醫生證明) 離港前於香港逗留少於90天 持非香港簽發的旅行證件離港人士 至對香港政府對於參與旅遊氣泡的新加坡居民則沒有特定的疫苗接種要求。 新加坡旅遊氣泡: 出發前檢測安排及流程 在港先進行一次檢測 合資格參加香港及新加坡旅遊氣泡計劃人士在出發前14日內不能到訪香港或新加坡以外地區。在兩地出發前,旅客須在72小時內進行兩地互認的 PCR 核酸檢測採樣,取得陰性結果證明後才可上機。香港市民在出發前可以到社區檢測中心或其他政府認可機構進行自費檢測。 出發前預約抵達新加坡後的檢測 除了在港先接受一次PCR 核酸檢測,香港居民在出發前亦須預約抵達新加坡後的 PCR 核酸檢測,到達當日在新加坡機場亦須即時進行檢測。旅客在收到當地發出的陰性結果前,須逗留在住處,直至收到陰性結果才可外出。注意由機場來往在新加坡的住處,您只可以使用私人交通(如租車)或的士。 在港出發的健康申報 在登上旅遊氣泡專屬航班前,旅客除了須準備上述的PCR 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外,辦理登機手續前亦須填寫及遞交衞生署的電子健康申報表。遞交後須下載申報結果,並儲存或屏幕截圖的附有檢視結果的QR碼。在辦理登機手續時,旅客須要出示上述申報結果的QR二維碼。 抵達新加坡前的其他準備 所有非新加坡居民或長期居住準證持有者均須申證簽證。在抵達新加坡前3日內,旅客需填寫及遞交新加坡的電子入境卡(SG Arrival Card)。如旅客並非新加坡居民或長期居住準證持有者,在出發前 7 至 30 日內亦須申請Air Travel Pass(航空通行證)。 新加坡旅遊氣泡: 回程檢測安排 在即將回程抵達的香港48 小時內,返港旅客同樣要填寫及遞交香港衞生署的電子健康申報表,並儲存結果 QR二維碼,抵港後需向衛生署職員出示。 在新加坡回程前,旅客亦須預約抵港後的 PCR 核酸檢測,而且須經由機場「航空旅遊氣泡」專用通道接受檢測。旅客須在機場特定區域等待檢測結果,獲得陰性結果後才可獲放行離開機場。 新加坡旅遊氣泡: 航班安排 參與香港新加坡旅遊氣泡計劃人士只可以乘搭由國泰航空公司和新加坡航空公司營運的專屬航班,專屬航班只會接載航空旅遊氣泡旅客。直至2021年4月26日,根據國泰航空公司公佈的專屬航班時間表,航班由同年5月26日開始將續步增加班次至每日2班往返兩地,每班最多可乘載200人。 新加坡旅遊氣泡: 旅客接觸追蹤 前往新加坡之旅客須下載及安裝「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手機應用程式。在新加坡旅遊期間須保持應用程式開啟,離開新加坡後14日內亦要保留應用程式及相關記錄。 而到訪香港的旅客則須下載及安裝「安心出行」(LeaveHomeSafe)手機應用程式。在港旅遊期間到訪處所時須使用應用程式掃描QR二維碼作紀錄,在離港後 31 天內應保留該應用程式及相關記錄。 新加坡旅遊氣泡: 暫停或重啓機制 雖然兩地政府已經收緊各項公共衛生條件,但旅遊氣泡安全性仍然引起爭議。有見及此,新加坡及香港政府收緊對旅遊氣泡計劃「暫停或重啓機制」: 如旅遊氣泡內的地區,香港或新加坡在7日內無關連本地個案移動平均數字超過5宗,兩地的「航空旅遊氣泡」就會暫停兩周。於暫停後兩周的最後⼀⽇,若兩地的無關連本地個案回落⾄不超過5宗,旅遊氣泡才可考慮重啓。 而在2021年重啟新加坡旅遊氣泡後,兩地政府並新增了以下要求: 除了符合第一項條件後,兩地亦須滿⾜其後連續3⽇無關連本地個案數字每⽇維持在3宗或以下,而第三日的無關連本地個案7日內移動平均數字亦不可超過5宗,才可重啓旅遊氣泡,以確保兩地疫情穩定。 買抗疫用品都有得Claim保險? 有想過買快速測試套裝、口罩甚至消毒搓手液都可以Claim保險嗎?只要投保Blue「WeGuard藥劑EASY保,不論是中西成藥、維他命、保健品、甚至是外用藥品,只要是購自超過5000間指定銷售商*,都可以將單據上載到客戶服務平台,完成索償後,經轉數快可以於最快1小時收取可索償金額。入門計劃保費相宜,成功投保就可以Claim足HK$300藥劑保障! 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不能詮釋為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本公司的任何產品要約、招攬及建議。更多產品詳情請按此。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 實用連結 香港的「航空旅遊氣泡」:http://www.tourism.gov.hk/travelbubble  衞生署「健康及檢疫資訊申報」網上表格:https://www.chp.gov.hk/hdf/  香港特區政府認可進行 2019 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的本地醫療檢測機構: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List_of_recognised_laboratories_RTPCR.pdf  「安心出行 LeaveHomeSafe」手機應用程式:https://www.leavehomesafe.gov.hk/  「合力追蹤 TraceTogether」手機應用程式:https://www.tracetogether.gov.sg/  新加坡的 Safe Travel 專頁:https://safetravel.ica.gov.sg/  SG Arrival Card(新加坡電子入境卡):https://eservices.ica.gov.sg/sgarrivalcard/ 資料來源: BBC News 中文 - 新冠疫情:香港新加坡計劃重啟旅行氣泡 期盼振興旅遊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香港新加坡「航空旅遊氣泡」- 前往新加坡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港新旅遊氣泡5月26日重啟 國泰航空 - 香港新加坡旅遊氣泡 旅遊氣泡國家最新安排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香港與新加坡「航空旅遊氣泡」專屬航班將於五月二十六日啓航
【泰國入境】泰國開關 7月起免隔離入境簽證 隔離政策、疫苗要求、入境限制一覽
泰國入境要求於2022年7 月1日起進一步放寬,正式開放旅遊入境,全面開關。只要符合疫苗條件,入境泰國更可免隔離、免檢測。Blue資訊團隊為你提供泰國入境最新限制,以及由泰國回港入境的最新安排(截至2022年7月1日更新)。 泰國入境限制 泰國疫情管理中心(CSSA)於2022年7月1日起放寬泰國入境限制。以下是泰國最新的旅客入境要求: 疫苗接種要求 18歲或以上人士,須持有至少2劑認可新冠疫苗的接種記錄,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的日期不得少於入境前的14天 年齡介乎5至17歲人士,須持有至少1劑認可新冠疫苗的接種記錄,完成接種疫苗的日期不得少於入境前14天。如有家長陪同則可豁免這項安排。 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康復者,如持有合資格的醫生證明書,只須於康復後接種過至少1劑認可新冠疫苗,亦會被視為符合入境泰國旅遊的資格 入境泰國前檢測 如果已經完成2劑認可疫苗接種,入境時無須帶備醫學檢測報告 如未完成疫苗接種,則須要持有抵境前72小時內進行的RT-PCR或ATK檢測陰性報告 入境泰國隔離政策 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人士可獲豁免隔離 未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但持有抵境前72小時內進行的RT-PCR或ATK檢測陰性報告人士,亦可獲豁免隔離 旅遊保險 原先強制旅客購買的10,000美元旅遊保險已經取消 旅客無須購買其他指定金額旅遊保險亦可以入境泰國 口罩令 泰國當局已於2022年6月23日解除口罩令,當地居民及合資格的入境旅客再沒有強制配戴口罩進出當地任何處所的法律義務 如港人有意前往泰國旅遊,除了須符合當地最新入境要求外,在泰國逗留期間,當地檢疫人員也會隨機抽查旅客的疫苗接種記錄或者醫學檢測陰性報告,如果未完成接種疫苗,並沒有檢測陰性報告,便需要即時接受由當地政府安排的醫學檢測;若結果為陽性,旅客便須於當地就醫,一切醫療費用需由旅客承擔。 泰國入境香港限制 從泰國入境香港的旅客或香港居民均須遵從以下防疫規定: 登記前須持有: 香港政府認可的疫苗接種記錄 48小時內的PCR檢測陰性證明 指定檢疫隔離酒店的預訂確認書或證明(由抵港起計共7或14個晚上) 曾感染新冠病毒並已康復人士: 持有醫生證明書(證明曾感染並已康復是發生於登機抵港前至少14天) 登機前24小時內須進行快速抗原測試,結果須為陰性 泰國抵港隔離政策 抵港日起計於指定檢疫隔離酒店接受強制檢疫7晚(須符合相關條件)或14晚 7晚(指定隔離酒店)+ 7天自行監察: 抵港當日起計,第5天、第9天、第12天接受PCR檢測,其餘日數只須接受快速抗原測試 已完成接種疫苗人士,如於抵港第5天的PCR檢測結果呈陰性,並且於第6至7天的快速抗原測試結果亦呈陰性,便可於第7天後選擇提早離開隔離酒店 離開隔離酒店後須進行7天自行監察 自行監察人士須於抵港計起第9及第12天親臨社區檢測中心、政府設置的流動檢測站或任何認可的本地醫療機構進行PCR檢測 14晚(指定隔離酒店): 14晚強制隔離適用於未完成接種兩劑認可疫苗,但獲發醫生證明書人士、未完成疫苗接種的11歲或以下小童、或選擇其他不提早完成檢疫人士 抵港當日起計,第5天及第12天接受PCR檢測 其餘天數須接受快速抗原測試 買快速測試包都有得Claim保險? 你有想過買快速測試包、口罩、消毒搓手液、濕紙巾都可以Claim保險嗎?Blue全港首創+藥劑保險──WeGuard藥劑EASY保,不論是成藥、保健品、甚至是外用藥品,只要是購自超過5000間指定銷售商ˣ,客戶都可以將單據上載到Blue網上索償平台,可索償金額經FPS快至1小時直接轉賬到你的銀行戶口。入門計劃保費相宜,成功投保就可以Claim足HK$300ʸ藥劑保障#! +有關「全港首創」的描述是根據截至2020年10月9日就本港主要人壽保險公司公開發售予個人客戶的其他人壽計劃所作之比較。 ˣ指定銷售商包括所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認可的指定商戶。 ʸ「WeGuard 藥劑EASY保」(入門計劃)每宗索償的最高賠償額為 HK$100,每個保單年度的累積索償金額為HK$300。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主頁。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Blue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投保前須了解清楚、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合適的保險產品。 參考資料:衛生防護中心,泰國旅遊局
【職場趨勢2022】全球職場社交平台報告 揭3大公司文化趨勢
一場疫情可說是扭轉全球企業的運作模式,僱員在家工作、大規模數碼化營運、突破時間地域限制的互動方式,统统成為疫情下的新常態。根據商業社交平台Linkedln發佈的《2022年全球職場文化趨勢報告》顯示,「靈活彈性」、「身心健康」、「重新改組」概念將對公司文化帶來重大影響。在新時代下,各中小企、大企業的公司文化及員工福利又會有甚麼改變?Blue資訊團隊為你整合3大2022年職場文化趨勢。 彈性上班文化 由Linkedln發佈的《2022年全球職場文化趨勢報告》中,第一章就已經提到「彈性」(Flexibility)在2022年職場文化中的重要性。當中強調「彈性地點」(flexible location)及「彈性時間」(flexible time)。 文中所指的「彈性」具體安排例如: 任由員工自行選擇上班地點: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或是辦公室工作 不劃一和不硬性規定的上下班的時間 設定「下線時間」(offline time),以免員工因沒有下班提示而令工作時數變長 建立「結果導向文化」,重視工作的質量與成果,而不再是考量工作時數的長短 設立休閒、玩樂與工作元素混合的「辦公室」 公平對待不同崗位的員工 報告提及,以上安排能令員工對待工作的心態轉變,例如是減少了他們認為工作等於苦差的固有想法;員工也漸漸變得不再抗拒於辦公室工作;更重要的是公司著重於實際回報和工作結果,而非要令員工為滿足工時而工作,有助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對公司的歸屬感。 另一方面,彈性安排工作的時間與地點,更有助公司減省行政成本,提升企業形象。因公司主要以工作實績來考察員工的表現,而不再需要花人力和制度去監督員工的工作時間,此舉除了能令員工自覺得到公司信任而增加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之外,更實際地為公司節省資源。 不過,也不是所有行業與公司都適合彈性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的。假如公司的業務是以顧客為本,例如是銷售及服務行業、飲食業等等;客人對此等業務公司的要求是在指定時間和指定地點內提供服務,則令彈性安排上下班時間或者是「在家工作」模式變得不太現實,因為難以回應顧客的要求與期望。 故此,公司在考慮為員工提供彈性工作時間與地點,以及制定不同的員工福利制度時,也須考慮業務類型、公司規模、管理風格、人力資源等重要因素。 提昇身心健康的員工福利 疫情下,有更多公司開始使用「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模式,數碼化管理及營運也逐漸變得流行。公司制度與工作模式的範式轉移,也需要管理文化的轉變去配合;新常態下,員工、以至員工家人的身心健康便是其中之一,值得公司管理團隊關注的要點。皆因不少行業員工都需要習慣在家工作模式,其於家中工作的環境、身心狀況,以至是家人的健康也之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表現與效率。 有見及此,Linkedln的報告也援引了 Digital River 公司副主席所指,「在家工作」不僅意味著員工在自己的家中工作,更代表每一位員工都同時在別人的家中工作。當工作與居家的界線變得模糊時,企業便必須想到如何照顧員工的全人發展。 而關注員工身心健康,並非單純指在員工福利中提供醫療保險以及運動課程,例如是瑜伽班或健身班等;更重要的是令員工真正感受到公司管理團隊真誠的關懷與照顧。 以下是一些企業採取的新型關顧文化政策: 週五提早下班或實施四天工作週 建立僱員支援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 提供家庭成員看護支援福利 簡化開會流程、縮短開會時間、減少會議頻繁程度 改善非即時通訊工具的使用比重 提供更易觸及以及更趨日常化的心理健康支援服務 停止褒獎或鼓勵工作至上的員工(不應以工時長作為讚揚重點) 相信只有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才可以保障員工在新工作常態下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效率;也只有由企業的管理文化和政策推動,才可以成就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模式。 改革工作模式及文化 在疫情影響之下,全球不同行業與企業都迎來了重大的改革潮;一成不變地使用舊有的企業營運模式或者是商業運作模型,再也未必能為企業家帶來成功。現在正是企業家以及管理團隊重新思考、革新制度、改變文化的最佳時機。 願意作出改變與革新制度的公司,最直接可以獲得的利處,當然是提高企業形象,向外界及全球人才說明自己是一所有能力、有勇氣為追求卓越而改革的公司。特別是在求職者愈來愈看重公司文化、工作環境以及公司管理風格的情況下,企業作出重組或改革,在招攬人才以及挽留員工方面也有莫大的果效。 上文引述的Linkedln報告直指,求職者在2021年對工作職位意見發表中,提及「彈性工作」(flexible work)的次數便比2019年高出 362%、而「員工福利」(well-being)也多出了 35%。 故此,企業形象、品牌聲譽和口啤便成為了全球人才競爭的關鍵之一。企業的管理層、領導團隊均建立「願意聆聽」以及「敢於改革」的形象,更有助於環球市場下招攬到有質素的員工。 Blue全新團體醫療保險 每名員工每月保費低至HK$17* 預算有限,又想為公司員工購買團體醫療保險?Blue推出「WeMedi團體醫療保」,專為中小企而設,每名員工每月保費低至HK$17 *, 3名員工即可投保,無須進行健康核保。 「WeMedi團體醫療保」包含2個計劃級別──入門計劃及標準計劃。 即使是入門計劃,員工只需出示電子公司醫療卡,便可以低至3折的診症優惠費用 ,全年無限次+任睇超過700位指定網絡醫生#,接受8大類別的門診服務,包括牙科服務ˣ、普通科、專科、中醫門診、跌打、針灸、物理治療及脊醫^。標準計劃更提供每日住院現金保障,為你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 *假設僱主為3名全職員工(18歲的香港男性)投保「WeMedi 團體醫療保」入門計劃,每名員工所需年繳保費相等於HK$200,根據前面提到的條件,以每名員工的年繳保費HK$200除以12個月計算,便得出每名員工的每月保費為HK$16.7,四捨五入為HK$17。 +就牙科保障而言,每個保單年度只可享用牙科保障1次。除了牙科保障,受保人可於每個保單年度無限次使用門診醫療服務。而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 #Blue Insurance Limited(「本公司」)並非網絡醫生服務供應商,本公司不會就服務向任何人士作出任何性質之表述、保證及擔保(不論明確或含隱的)。本公司對網絡醫生所提供之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其服務質素或診斷結果或諮詢服務及/或其於收集及使用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並不承擔任何責任。對於服務所引起的任何爭議或投訴或申索(如有),你應直接向網絡醫生提出此類要求或投訴或索償。 ˣ牙科保障的診症優惠費用或會因不同牙科診所而有所不同,有關診症優惠費用將列明於最新的醫療網絡醫生名單內。 ^物理治療及脊醫須出示普通科醫生的有效介紹信。受保人可經註冊普通科醫生以獲取介紹信。介紹信有效期為簽發日起6個月內有效。 產品受其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Blue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投保前須了解清楚、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合適的保險產品。 資料來源:LinkedIn - 2022 Global Talent Trends - The Reinvention of Company Culture LinkedIn - The Top 10 Workplace Trends for 2022 Humanresourcesonline - The workforce in 2022: 15 trends that will shape hiring, learning, working, and more Humanresourcesonline - 重新定義2022年職場政策的5個趨勢 Business Digest Editorial - 【商業智慧】彈性上班好處多?企業實行彈性工作時間的好處及注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