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綜合症的病徵會影響壽命嗎?認識天使綜合症症狀及原因
天使綜合症是一種罕見基因疾病,主要影響神經系統發展。常見的天使綜合症病徵涵蓋多方面發展異常,需長期接受醫療與復康治療。其致病原因多與基因異常相關,雖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天使綜合症患者壽命長短與一般人無異。Blue健康達人將深入介紹天使綜合症症狀、原因及其對壽命的影響,協助患者家長更好地了解和照顧患者。 什麼叫做天使綜合症? 天使綜合症(Angelman Syndrome, AS),又稱「快樂木偶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發生率大約是15,000分之1 [1]。天使綜合症發病原因主要由第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缺陷或突變引起[2]。患者通常在嬰兒後期或幼兒期出現明顯的發展遲緩、語言障礙、運動協調困難及異於其他小朋友的行為。 罹患天使綜合症的原因 天使綜合症原因在於源自母親的第15號染色體上的UBE3A基因異常。UBE3A基因位於第15號染色體的q11至q13區段,區段裡面包括UBE3A基因及印記中心(Impringting Centre)。然而在大腦中,只有源自母親的UBE3A基因會發揮功能,而源自父親的那一組則是處於關閉狀態。因此,一旦母親來源的UBE3A出現缺失、突變或印記異常,大腦便無法製造正常的UBE3A蛋白,從而引發天使綜合症 [2][3]。 絕大多數個案屬於非遺傳性基因異常,屬於胚胎發育時出現的基因突變或調控異常,父母本身可能不帶有此疾病,家族中通常也沒有相關病史。根據香港天使綜合症基金會的資料顯示,其具體的致病機制包括: 染色體片段缺失(約70%): 最常見的原因,源自母親的第15號染色體上缺失包含UBE3A基因的片段 UBE3A基因突變(約10-20%): 源自母親的UBE3A基因本身發生突變 單親二體症(約2-7%): 患者的兩條第15號染色體均遺傳自父親,導致沒有活躍的UBE3A基因 印記中心缺陷(約3-5%): 基因印記的調控機制出現問題,錯誤地將母親的UBE3A基因「靜默」,無法發揮其功效 未知原因(約10%): 仍有少數其他未知原因[2][3] 天使綜合症的病徵與症狀 根據美國國家罕見疾病組織(NORD)資料顯示,天使綜合症症狀在出生時並不明顯,家長和醫生多於嬰兒後期至幼兒期才會逐漸察覺到異狀。 天使綜合症病徵主要在嬰兒6至12個月大時開始顯現,最早期的徵兆包括發展遲緩,例如學坐、學爬、學走的時間明顯比同齡兒童慢,或甚至無法學會。大多數患兒會在1至4歲間被確診,因為這時語言發展障礙、運動協調困難及特殊行為特徵較為明顯 [3]。天使綜合症初期病徵包括: 嬰兒其發展遲緩(如坐、爬、走路較慢) 明顯語言發展障礙(極少或無法說話) 運動協調困難(動作笨拙、步姿不穩、手腳顫抖) 異常快樂、經常無故大笑或微笑 容易興奮、經常拍手 餵食困難、吞嚥能力障礙 小頭症(頭圍偏小)[3] 天使綜合症兒童時期的症狀 隨著年齡增長,天使綜合症的症狀會更加明顯。這一階段,神經發育障礙影響學習、語言及行為,患兒通常需要特殊教育與持續治療。 嚴重學習障礙及認知發展遲緩 幾乎無法說話,但能理解簡單指令 以手勢、溝通板代替語言表達 明顯的運動障礙(包括步姿僵硬、手腕及手肘彎曲)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夜間易醒) 部分患兒有明顯面部特徵,如下頜突出、口部較寬、舌頭外露、牙齒稀疏 [3] 天使綜合症成年後症狀變化 進入成年後,部分症狀會有所變化,但天使綜合症的核心障礙(如語言、學習及運動協調困難)普遍會持續。隨著年齡增長,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新的健康問題。 癲癇發作多數會減輕或消失 可能出現關節僵硬、行動能力下降、脊柱側彎 某些面部特徵會更明顯 有機會出現肥胖及視力問題 [3] 天使綜合症是自閉症嗎? 天使綜合症和自閉症是不同的疾病,但部分症狀和表現容易讓人混淆。例如,天使綜合症症狀常見語言及認知發展遲緩,且在社交互動上會遇到困難,這與自閉症特徵相似。不過,天使綜合症源於基因異常,而自閉症則屬環境及遺傳因子影響,因此兩者在診斷和治療方法上也不同。 天使綜合症診斷方法 天使綜合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觀察與基因檢測。由於天使綜合症早期症狀與其他發展障礙相似,醫生通常會根據嬰幼兒的發展遲緩、語言障礙、運動協調困難及典型行為特徵進行初步判斷。為了確認診斷,醫生亦會進行一系列遺傳學檢查: 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檢查第15號染色體是否有缺失,這是常見的天使綜合症病徵之一 甲基化分析(DNA Methylation Testing):偵測基因印記異常,能識別大部分天使綜合症患者 UBE3A基因突變分析:檢查是否有UBE3A基因的突變 單親二體(UPD)檢測:分析第15號染色體是否都來自父親 [3] 這些檢查能幫助醫生區分天使綜合症與其他相似疾病(如PWS普瑞德威利綜合症),並確認具體的致病機制。 天使綜合症會好嗎?天使綜合症治療方法 目前天使綜合症尚未有根治方法,治療主要針對控制各種天使綜合症症狀,目標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與功能表現。治療方式包括: 癲癇控制:使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並根據個別反應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 物理治療:針對運動協調障礙這類天使綜合症病徵,進行步姿、平衡及肌力訓練,幫助改善行動能力 語言治療:雖然大部分患者語言發展有限,但可透過手勢、圖片、輔助溝通工具等方式加強溝通能力 職業治療:協助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應對天使綜合症病徵帶來的困難 行為治療:針對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特殊行為等問題作治療 睡眠管理:可考慮藥物或行為療法改善睡眠障礙 營養與吞嚥輔助:對餵食困難者提供飲食指導,或必要時使用胃管餵食 [4] 天使綜合症會影響壽命嗎? 根據目前醫學文獻及臨床觀察,罹患天使綜合症壽命並不會明顯縮短。大部分天使綜合症患者在出生時身體健康,心臟、腎臟、肝臟等主要器官功能與一般人無異,也不會因天使綜合症而增加罹患癌症或腫瘤的風險。 然而,部分天使綜合症患者的壽命可能會受到某些併發症影響,例如嚴重癲癇發作、癲癇猝死、吞嚥困難導致的吸入性肺炎,以及因運動協調障礙而增加的意外風險。這些天使綜合症病徵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 [4]。 家長如何面對及預防 只要妥善照顧,絕大多數天使綜合症病患壽命接近一般人,且能健康成長。家長應及早留意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抽搐等天使綜合症病徵,及時求醫和進行基因檢測。懷孕期間可考慮染色體檢查,雖無法完全預防,但能及早發現。建議多尋求專業和支援團體(例如香港罕見疾病聯盟)協助,減輕照顧壓力。 家庭健康保障 給香港家長的安心選擇 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難免遇上感冒、發燒、輕微不適等令家長擔心的日常健康小問題,自然要安排就醫檢查。一連串的門診、專科諮詢往往會帶來一筆不小的費用,Blue推出WeMedi 門診保,為各家庭提供全年無限次門診保障*,包含兒科專科,孩子自出生15天起即可受保,以優惠費用享用所需醫療服務,家長能安心應對各類健康諮詢及檢查。 此外,我們亦設有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家長可考慮為自己投保,萬一患上突發疾病時仍能減輕家庭經濟壓力,為家庭建立更全面的保障,讓另一伴可安心照顧孩子成長。 WeMedi 門診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享用8大門診服務* - 全港800+指定醫生任你睇,涵蓋普通科、專科、物理治療以至牙科服務等門診服務 - 可為配偶、子女及父母投保- 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3大主要危疾 - 保障額為HK$10萬至HK$250萬 *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以上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及早認識及識別基因罕見疾病 以上內容介紹天使綜合症的初期病徵與症狀,並說明其發病原因以及影響天使綜合症患者壽命的潛在風險。家長若能及早了解這類基因罕見疾病,不僅有助於懷孕規劃期間作出更充分的準備,也能為日後的照顧和支援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1. 香港天使綜合症基金會 - 關於天使綜合症 2. 科德施 - 什麼是天使綜合症 Angelman Syndrome? 3. NORD - Angelman Syndrome 4. Cleveland Clinic - Angelman Syndrome 以上資料由Blue健康達人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初生BB打針攻略:BB打針疫苗種類及時間表清單
作為父母,了解初生BB的疫苗接種時間表不僅能幫助寶寶預防多種疾病,亦能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香港政府為市民提供免費疫苗,並會按照固定的時間表安排各項疫苗接種。究竟香港BB應接種哪些疫苗?Blue健康達人將為家長帶來全面的BB 打針攻略,與你了解每一階段初生BB 打針的時間表,並提供關於BB 打針的實用資訊,讓家長更了解寶寶應該接種哪些疫苗,確保他們按時接種所需疫苗。 初生BB 打針的疫苗種類 香港初生BB 打針的疫苗種類分為幾類,旨在預防常見的傳染病。以下列出幾種最常見的疫苗種類: 1. 乙型肝炎疫苗(HBV) B型肝炎疫苗是所有新生兒都需要接種的首支疫苗。這種疫苗主要用來預防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對於初生BB來說,一般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 2. 卡介苗(BCG) 卡介苗用來預防結核病。這支疫苗一般在寶寶出生後的第1個月內接種,會在上臂進行皮下注射。接種後,寶寶的手臂上可能會有小的傷口或結疤。 3. 五合一疫苗(DTP-Hib-IPV) 「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香港初生BB 打針,當中包含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如家長覺得有需要,可選擇為BB接種涵蓋上述4種疾病及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IB)的五合一疫苗。這種疫苗同樣從兩個月可以開始接種,並且會分為幾次注射,旨在提供長期免疫保護。 4. 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肺炎鏈球菌所引發的肺炎、腦膜炎等疾病。這種疫苗一般會在寶寶出生後的兩個月開始接種。 5.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 這支疫苗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一般會在寶寶12個月大時接種。這是三合一疫苗,幫助寶寶增強對這些常見病毒的免疫力。 6. 乙型流感疫苗(Flu Vaccine) 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接種,對於初生寶寶來說,在6個月大後即可開始接種。流感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流感,減少寶寶受流感影響的機會。 BB 打針時間表 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以下是BB 打針的時間表: 年齡/年級應接種的疫苗初生- 卡介苗 - 乙型肝炎疫苗(第一次)1 個月- 乙型肝炎疫苗(第二次)2 個月-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第一次) - 肺炎球菌疫苗(第一次)4 個月-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第二次) - 肺炎球菌疫苗(第二次)6 個月-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第三次) - 乙型肝炎疫苗(第三次)12 個月-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一次) - 肺炎球菌疫苗(加強劑) - 水痘疫苗(第一次)18 個月-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加強劑) -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第二次)小一-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第二次) - 白喉、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加強劑)小五-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第一次)小六- 白喉(減量)、破傷風、無細胞型百日咳(減量)及滅活小兒麻痺混合疫苗(加強劑) -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第二次) 初生BB 打針攻略注意事項 在初生BB 打針的過程中,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確保寶寶的健康與安全: 1. 接種前諮詢醫生 在為寶寶接種任何疫苗之前,家長應該與醫生討論寶寶的健康狀況,特別是如果寶寶有任何過敏反應或健康問題,醫生會根據寶寶的情況給予專業建議。 2. 準時接種疫苗 確保按照BB 打針時間表準時帶寶寶去接種疫苗,某些疫苗需要多次接種,家長應注意每次接種的間隔時間,避免漏打疫苗以影響效力。 3. 接種後觀察 完成疫苗接種後,寶寶需要在診所或醫院等待15至30分鐘,以確保寶寶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或其他不良反應。 BB 打針後有什麼反應? BB 打針後,常見的反應包括接種部位輕微疼痛、紅腫,發燒、表現煩躁或不適,以及噁心或食慾不振等,這些是正常的免疫反應,會在幾天內消退。少數情況下,寶寶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如皮膚紅疹、呼吸急促等,若有異常情況,應立即求診。 Blue 為你提供全面初生BB 打針攻略 以上了解過初生BB 打針攻略及時間表,以幫助家長準時為寶寶接種疫苗,為寶寶預防疾病。如果希望進一步維護寶寶健康,家長亦可投保Blue「WeMedi 門診保」,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門診保涵蓋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以至牙科服務等門診服務,全港800+指定醫生低至3折任你睇,最重要是寶寶出生後15天已經受保,助你輕鬆減輕經濟負擔。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香港衛生署 - 學童免疫注射小組 香港衛生署 - 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 免責聲明﹕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兒童保險】小朋友受傷後的急救方法,家長必須掌握的技能!
小朋友受傷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基本兒童急救方法是保護孩子安全的重要措施。了解孩子受傷後的處理方法,幫助家長掌握必要的技能,以應付突發事情的發生。  常見的小朋友受傷情況 作為家長,難免會擔心小朋友在學校、公園、郊區或其他地方受傷或遇到一些意外事故。以下是常見的小朋友受傷情況:  擦傷和割傷:刮到地上的石子或碎屑,令皮膚割傷或擦傷。  扭傷和骨折:扭到腳踝或手腕,導致扭傷或骨折。  燒傷和燙傷:接觸熱水、油炸食物等高溫物體時不小心燒傷或燙傷皮膚。  碰撞:碰到堅硬物體如撞到牆壁、枱角等令到皮膚擦傷或瘀血。  呼吸問題:誤吞或胡亂吸入食物或小玩具等異物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觸電:誤觸電器或電源,導致觸電事故。  兒童受傷後的急救方法 小朋友不幸受傷時,若家長早已掌握基本的兒童急救方法,就可以保護到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常見的小朋友受傷後的急救方法:  割傷和擦傷  當小朋友皮膚割傷或擦傷時,應用乾淨的紗布或棉花輕輕擦拭傷口,清洗後再貼上膠布或紗布,避免感染。如果傷口比較深或者出血較多時,必須及時就醫。  扭傷和骨折  如小朋友扭傷或骨折,應該立即冰敷及固定患處,並盡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在送往醫院的過程中,應避免過度移動受傷部位,讓小朋友靜心休息。  燒傷和燙傷  燒傷和燙傷是最常見的小朋友受傷情況。如果小朋友被燒傷或燙傷,應用冷水沖洗傷處,不要破壞水泡,其後使用燙火膏敷貼。如果燒傷得比較嚴重,必須即時就醫。  碰撞  如果小朋友在玩耍時撞到頭,或與物件撞擊而導致擦傷或瘀傷,應立即用冷水或冰袋冷敷,以減輕疼痛和腫脹。若傷口較深、出血甚至有頭暈等症狀,應立即用乾淨的紗布或敷料包紮傷口,並盡快送往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  窒息和呼吸困難  遇到小朋友窒息或呼吸困難時,如果子女清醒,可嘗試讓他自行咳出異物,如不成功,就讓小朋友向前彎腰,頭部低於肺部,然後用手掌拍打他的背部,以幫助咳出異物。即使咳出異物後亦最好將孩子送往醫院檢查。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必須即時就醫。  觸電  如小朋友觸碰到電器或電源而觸電,家長應先切斷電源,再用不導電的物件如膠棍等把小朋友帶離電源。遠離電源後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或將小朋友送往醫院。在等待醫療人員到達時,如有必要,可進行心肺復甦急救。    兒童受傷後的急救方法需要根據傷勢和部位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家長應該提前學習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以便在小朋友受傷時能夠及時給予適當的處理和治療。同時,家長也應該準備好基本的急救工具和藥品,以便應對突發情況。  投保Blue「 WeGuard藥劑EASY保」,即能以相宜保費換來實報實銷的藥劑保障!計劃涵蓋多款藥物、護理及急救產品,只要是購自超過全港5,000間指定銷售商*,都可以將正式收據上傳到客戶服務平台/BlueHK手機APP 。完成索償後,經轉數快最快1小時即可收取可索償金額!膠布、消毒用品都包,有Blue幫手保護小朋友安全健康成長!  預防兒童受傷的措施  兒童受傷是一件令人擔心的事情,家長可以通過各種預防措施,減少子女受傷的機會。以下是一些預防兒童受傷的措施:  留意子女的一舉一動  家長應盡量避免子女進行危險的遊戲和活動,例如在高處玩耍或進行過於危險的運動,更要教育子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意外發生,例如如何過馬路、避免接觸危險物品等。家長可以通過和子女講解實際例子、演練應急措施等方式,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做足安全措施  在子女進行運動或騎自行車等活動時,應確保子女佩戴相應的安全裝備,如頭盔、護膝、護肘等,以減少受傷的風險。  定期檢查家中的物品  家長應該定期檢查家中的物品,確保它們的安全性能良好,如門窗、餐桌、樓梯、電器及電制等。此外,家中的藥品、清潔劑、危險化學品等也應該妥善存放,遠離子女的視線和手邊。預防小朋友受傷需要家長從多方面入手,由日常生活細節外,亦需提高小朋友的安全意識和注意力。只有家長和子女共同努力,才能讓子女健康成長,遠離意外和危險。  同樣,為小朋友投保兒童保險,能有效保護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對於家長來說,購買兒童醫療保險不僅可以給孩子提供保障,還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小朋友都受保!! Blue WeMedi門診保  Blue推出的門診醫療計劃「WeMedi 門診保」由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受保,憑電子醫療卡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診症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之8大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中醫、專科門診(4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減輕全家醫療開支。   *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  + 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  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兒童保險】如何為小朋友選擇保險? 家庭保險比較小貼士
小朋友身體抵抗力較弱,容易生病,好動的小朋友愛跑愛跳,容易因意外受傷。小朋友的醫療開支,例如去診所睇醫生、因生病或意外住院的支出都會佔家庭開支的一個部份,此時兒童醫療保險就來得更為重要。到底在選購兒童保險時需要注意甚麼?應該留意哪些保障項目?Blue資料團隊今天與您一起談討比較兒童醫療保險的注意事項! 小朋友需要甚麼醫療保障? 兒童門診醫療保險 父母緊張小朋友健康,遇上大小病都可能會睇醫生,不少家長都會為子女購買兒童門診醫療保險。門診醫療保險計劃保障小朋友去診所睇醫生的開支。以下為一些比較兒童門診醫療保險要注意的保障項目: 兒童門診醫療保障範圍 一般兒童門診醫療保險都包含了普通科及專科醫生的診症費用及3日基本藥物。因應不同計劃,保障項目會有差別。為兒童比較不同的門診醫療保險計劃時,家長可看看保障是否亦有涵蓋中醫、跌打、脊醫及物理治療,甚至是化驗測試、X光等檢查項目。市面上很多門診醫療保險涵蓋的專科門診、脊醫及物理治療項目都需要西醫轉介信,家長記得留意清楚再預約。 Blue的門診醫療保險 一張電子醫療卡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錢睇網絡醫生 小朋友醫療開支一般較大,而Blue推出的門診醫療計劃「WeMedi 門診保」,不論大人或細路都以同一個保費,全年無限次*使用指定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中醫、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由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劃一保費,減輕全家醫療開支。 醫療網絡 大部份門診醫療計劃都有指定醫療網絡醫生,網絡與非網絡醫生的保障金額會有不同。非網絡醫生的賠償額一般會較低,而且亦需要先自付診金,之後再做索償手續。為子女購買門診醫療保險前,亦最好先查看計劃內的醫療網絡醫生名單,有沒有包括小朋友的家庭醫生在內,名單內醫生診所的位置方便與否,保障期內會包多少次門診服務,有沒有全年保障金額上限,是否需要由普通科醫生轉介才能看兒科專科醫生等因素。 2. 兒童住院醫療保險 兒童住院醫療保險提供住院項目每日津貼,多數以實支實付方法理賠,當中住院項目可以包括手術室費、病房費、醫生巡房費、饍食費等;而兒童住院保險可以分為高端醫療及設有每個項目賠償上限的醫療計劃。  高端醫療計劃中大部份常見及主要的項目都不設賠償上限,基本上只要符合保單條款,保險公司都會全數賠償。 而設有項目賠償上限的醫療計劃,家長需要注意計劃的賠償上限是多少,小朋友如因為發燒、肚瀉等入院,醫生有機會需要進行不同檢查或化驗,以了解他們身體的實際情況。家長在投保前應留意保單細節,注意保障項目是否包括各種檢查及化驗。  保障病房級別 市面上的醫療保障計劃亦會分為不同級別,主要以保障病房級別來劃分保費,因此在購買兒童住院保障時,可以先考慮小朋友入院時會選擇哪種病房級別,選擇相應的計劃。 如父母想方便照顧子女及通宵陪床,可以為小朋友選擇空間較大的半私家或私家病房,不過需注意的是私家醫院有機會額外按人頭收取「陪床費」,所以購買兒童住院保險時,最好先了解保障是否包含陪床費。 3. 兒童意外醫療保險 由於小朋友活躍好動,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意外。一旦小朋友不慎跌傷或燒傷,意外保險都能補足醫保未能完全幅蓋的範圍。  意外保險的賠償方式主要有以下3種: 一筆過現金賠償 實報實銷因意外引致的醫療費用,包括門診、專科、住院、外科手術等費用 日額住院津貼因意外而需要住院,以每日計的形式作出賠償 小朋友有機會會因為一些小意外需要住院或接受門診治理 (例如縫針、洗傷口等),這些項目都未必包括在一般住院醫療計劃中,而意外保險就可以填補這些漏洞。 小朋友保險幾歲買? 有人說兒童醫療保險越早買越好,以後小朋友要住院或者睇醫生都能受到保障。不過越早買不代表保費愈低。市場上大部份兒童醫療保險在小朋友5歲前投保,保費都會較貴,保險公司衡量到0-5歲這階段的小朋友風險較高,容易發生意外或生病,用到醫療保險的機會亦更高,因此提高此年齡層的保費。  家長為子女選購保障時,亦可按照自己現有的僱員保險或家庭醫療計劃,決定為小朋友投保哪種醫療保險計劃。例如父母的公司本身已有僱主提供家庭醫療福利,已包括子女的基本住院及門診保障,就可以因應個人需要考慮是否需要Top Up保險計劃。 *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產品及優惠均受其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Blue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投保前須了解清楚、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合適的保險產品。 資料來源: 一次過解答你有關兒童醫療保險的大小疑問 【精算師、投資銀行家教你】5歲前兒童醫療保險應該怎麼選?
BB便秘痾唔出屎點算?BB便秘的成因及解決方法
BB便秘痾唔出屎點算?嬰兒與小朋友容易有便秘問題,往往令家長擔心。為解決BB便秘問題,很多媽媽會選擇讓小朋友補充對腸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市面上的益生菌品牌眾多,該如何給小朋友選擇?嬰兒及兒童應該點食益生菌才能讓益生菌的效果發揮極致?Blue健康達人為你一一拆解。 BB會便秘嗎? BB便秘情況其實比許多新手家長想像中更要常見,亦是一種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正常現象。特別是在嬰兒從母乳轉換為配方奶、開始進食固體食品,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時,腸道活動可能會出現變化,導致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變得較硬。只要BB看起來精神與食慾都處於良好狀態,BB便秘問題一般不需過度擔心。 至於排便的頻率,每個BB都有所不同。新生兒(尤其是餵母乳的)可能一天大便數次,甚至每次餵奶後就排便;而有些寶寶則可能2、3天才大便一次,只要糞便質地正常、不太硬而且排便時不會明顯不適,都屬於正常範圍。隨著BB年齡增長和飲食改變,他們的排便周期也會逐漸穩定。因此,家長應該觀察整體狀況而非僅以頻率來判斷BB是否便秘。 BB便秘點算?探討BB便秘成因 BB便秘是不少新手爸媽常見的育兒煩惱。看到BB多日未有大便、排便時表現痛苦、甚至肚仔「脹卜卜」時,父母難免會擔心:「BB便秘點算?」其實,便秘在嬰兒階段並不罕見,了解其成因有助家長作出適當應對。 BB便秘的成因可以有很多,首先轉換奶粉是常見的原因。不同配方奶的成分比例略有差異,BB的腸道可能一時難以適應,導致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變硬。另外,進食量不足亦會令腸道蠕動變慢,減少排便動力。同時水分攝取不足同樣會影響糞便的濕潤程度,令大便變得乾硬並難以排出。 隨著BB長大,進入添加固體食物的階段,如果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或腸胃尚未完全適應新的飲食模式,也可能出現便秘情況。另外若BB活動量偏低、長期躺著、缺乏足夠的腹部訓練時間,又稱肚仔時間(Tummy Time),都可能令腸道蠕動減慢,間接導致BB出現便秘。 BB痾唔出屎怎麼辦? 家長常會擔心BB痾唔出屎,其實只要及早了解背後原因,再配合適當的飲食及生活調整,大多數情況都能改善。以下是BB便秘的解決方法: 初生BB痾唔出屎 初生BB便秘的解決方法可以從日常照顧入手。首先,輕柔地為BB按摩腹部,沿順時針方向打圈,有助促進腸道蠕動。另外,家長可以幫BB做「踩單車」形式的腿部活動,這個動作可以刺激腸道,幫助排氣和排便;有助放鬆肌肉的溫水沐浴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1歲以下BB痾唔出屎 1歲以下的BB在飲食習慣改變時出現短暫便秘是十分常見的。例如,當BB由母乳轉換至配方奶,或更換不同品牌的奶粉時,腸道未能即時適應,便有可能出現排便次數減少或糞便偏硬的情況。父母應避免混合使用不同品牌的奶粉,並按照奶粉罐上的建議正確沖調。同時,可以選擇市面上蛋白質分子較細的奶粉,有助腸胃敏感的BB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確保BB能攝取足夠的營養與水分。同時,在兩餐之間可適量讓BB飲用少量開水,以幫助軟化糞便。 另外,當BB大約6個月大,開始嘗試進食固體食物後,也有可能因為膳食纖維不足或水分攝取不足而令到BB出現便秘。爸媽應留意BB的飲食安排,適當加入含有豐富纖維和水分的食材,例如蘋果蓉以及菠菜等碎菜,以幫助腸道健康運作。透過均衡飲食和適量水分補充,大多數BB的便秘情況都能獲得改善,無需過度擔心。當然,如痾唔出屎的情況持續或BB出現明顯不適,建議諮詢兒科醫生意見。 1歲或以上BB痾唔出屎 當1歲以上的BB出現便秘(痾唔出屎)情況時,家長無需過度緊張,這一般與飲食、生活習慣或環境轉變有關。透過日常細心調整,大部分BB的排便問題都可以自然改善。 首先,家長應確保BB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雖然每日所需飲水量會因人而異,但建議家長在每餐及茶點時間為BB提供至少一杯清水。若BB每3至4小時排尿一次,尿液清澈而且氣味不重,代表水分攝取已足夠。家長可將水杯放在BB易於拿取的地方,培養主動飲水的習慣。正餐建議以清水或低鹽湯為主要飲品,避免影響食慾或攝取糖分過多。 在飲食方面,每日正餐應包含高纖維食物,如紅蘿蔔、南瓜、橙、蘋果等蔬果,幫助促進腸道蠕動。同時加入水分較多的食材,如冬瓜、西瓜、梨等,可進一步補充水分。主食則可選擇全穀類與健康碳水化合物,例如全麥麵包、糙米、番薯、馬鈴薯等,提升膳食纖維攝取量。為BB烹調食物時,可以加入1至2滴油,有助促進腸道蠕動。 另外,建立規律的生活與進食習慣亦十分重要。每天三餐之間安排兩次茶點,有助建立良好的飢飽感。此外,足夠的身體活動亦有助排便:從簡單如整理玩具,到外出散步或簡單球類遊戲,都能刺激腸道活動,改善排便情況和BB便秘。 同時,家長可透過行為引導,幫助BB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例如每天固定時間坐在便盆上、減少久坐看電視的時間、鼓勵多活動等。 若便秘與外在環境有關,例如不習慣在幼稚園如廁,建議家長主動與老師溝通,了解廁所使用安排,並協助BB適應,減少心理壓力。父母只要從水分、飲食、活動與習慣四方面著手,大多數BB的便秘問題都可逐步改善。若情況持續或出現腹痛、嘔吐等異常情況,應及早諮詢醫生。 幫助BB解決便秘的實用建議 其實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幫助BB維持規律的腸道蠕動,預防便秘並保障BB健康成長: 增加水分攝取 確保BB每日在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能攝取足夠的水分。 適量活動 安排BB進行輕鬆的運動,例如腳踏單車動作或Tummy Time訓練,有助促進腸道蠕動。 腹部按摩 以順時針方向輕揉BB腹部,可刺激腸道,幫助排便。 檢視奶粉種類 如懷疑BB痾唔出屎與轉奶有關,可與醫生商討是否應該更換配方奶。 建立排便習慣 每天固定時間帶BB如廁,有助養成規律排便習慣。 BB仍然持續多日痾唔出屎,同時出現腹脹、嘔吐、持續哭鬧、食慾下降等異常情況?家長應儘快帶BB求醫,避免延誤治療。及早處理不但可紓緩BB不適,也有助避免便秘引發其他腸胃問題,保障BB整體健康成長。 BB便秘解決方法 益生菌功效一覽 在眾多BB便秘解決方法中,服用益生菌逐漸成為家長關注的健康議題。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活菌,能存活於腸道並在內繁殖,是維持腸道生態的重要角色。補充益生菌的好處多: 1. 調整腸胃消化機能 益生菌能夠降低結腸中的pH值,可平衡腸道中微生物生態系統,令小朋友可以更有效地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其次,益生菌亦可減輕因服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腹瀉,補充因抗生素而被殺死的有益細菌,幫助BB解決便秘,恢復腸道健康。 2. 增強免疫力 長期服用益生菌,有助促進兒童體內產生天然抗體,增強免疫細胞(例如是IgA細胞、T淋巴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幫助對抗過敏反應,可減低兒童呼吸道感染的機會與嚴重性達17%。 3. 可降低壞膽固醇和降血壓 益生菌可以分解腸道內的膽汁,從而降低壞膽固醇,防止膽汁以膽固醇的形式進入血液影響心臟健康,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益生菌亦有降血壓的作用,連續服用益生菌達8個星期或以上對降低血壓會有明顯的功效。 4. 減輕濕疹症狀 益生菌除了有助改善腸道健康,根據Zuccotti及Cuello-Garcia於2015年發表研究,益生菌可以改善濕疹症狀,嬰兒食用益生菌後的數年間濕疹病發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嬰兒少2成。另外,若孕婦在懷孕期間有服用益生菌,即使本身患有濕疹或其他皮膚過敏症,其嬰兒出生後兩年內出現濕疹的機率亦顯著降低。 5. 改善心理健康 德國圖賓根大學一項關於報告顯示,益生菌中的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和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有助改善記憶力,減輕焦慮症、抑鬱症、自閉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 兒童或嬰幼兒益生菌怎樣吃? 剛出生的嬰幼兒腸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且能吃的只有母乳或嬰兒配方奶,食物來源單純,這時嬰幼兒正在建立自己的腸道菌叢,所以並不需要補充額外益生菌。當嬰幼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時,環境和食物開始對腸道菌叢有所影響,此時媽媽可以根據BB的健康狀況與消化反應,考慮是否服用益生菌,作為解決BB便秘的其中一種方法。 益生菌食用時間 益生菌難以在高酸度的環境生存,而人體在空腹時胃部pH值會跌至2或以下,益生菌難以存活。反而在餐後胃酸會被食物稀釋,中和酸度,令益生菌可以存活更長時間。因此建議食用益生菌的最佳時間為飯後、甚至隨餐服用。 益生菌推薦 相比起成年人,嬰幼兒及兒童的吞嚥功能仍在發育階段,藥丸或膠囊裝的益生菌有機會令嬰幼兒噎到或不願服用,所以,家長可以挑選可溶於水的益生菌粉,將益生菌粉加入水中、牛奶或果汁一起飲用,讓小朋友及嬰兒更容易服用。另外,挑選益生菌的產品時需要注意原料及成分,避免小朋友攝取過多糖分和添加物,以確保補充益生菌的同時,維持腸道健康,幫助改善BB便秘狀況。 Blue 保障你BB健康 解決BB便秘等問題! BB便秘痾唔出屎點算?BB有唔舒服,父母當然最擔心,Blue「WeMedi 門診保」只要BB出生後夠15天即受保,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3天基本藥物) 及專科門診(包括兒科專科,連4天基本藥物),幫助你輕鬆解決BB便秘等各種健康問題!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資料來源: 《PubMed Central》- Wha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obiotics and Digestive Health? 《The BMJ》-Use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reparation to prevent diarrhoea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s: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PubMed Central》- 8 Health Benefits of Probiotics 《AHA Journals》-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University of Turku-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atopic eczema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aternal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breast-feeding reduces the risk of eczema in the infant 《The BMJ》- Effect of long term consumption of probiotic milk on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ttending day care centres: double blind, randomised trial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Germany-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s in Animals and Humans: A Systematic Review 台灣藥學雜誌-益生菌之臨床應用 香港過敏協會 – 小兒濕疹與益生菌 消費者委員會 - 你今日食咗未?不同益生菌功效大不同! 晴報-常見益生菌—嗜酸乳桿菌 抗炎、抗抑鬱、抗濕疹? 益生菌 5大好處 免責聲明: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初生嬰兒用品清單】新手爸媽懶人包:必備初生嬰兒用品大全
每個新手爸媽都想在子女出生前作最佳準備,迎接新生命來臨。首次當父母的其中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從醫院接寶寶回家前,該準備甚麼初生嬰兒用品,有見及此,Blue資訊團隊為各位新手父母準備初生嬰兒用品清單,讓你在迎接寶寶回家前做好準備。 初生嬰兒用品清單(2022更新) 嬰兒清潔及護理用品 初生嬰兒的皮膚幼嫩,而且非常敏感,新手父母該選擇品質良好的初生嬰兒護理用品替寶寶清潔,保持衛生,減低寶寶出現皮膚問題的機會。 1.  嬰幼兒專用棉花球 / 清潔棉 嬰幼兒專用棉花球或清潔棉的品質標準較一般棉花球高,部份更標榜不使用螢光增白劑,使用100%優質棉,質地更為溫和。 嬰幼兒用的棉花球或清潔棉用途廣範,新手父母可以將棉花球或清潔棉沾上清水,替寶寶清潔臍帶、眼睛、或在換尿片時清潔屁股,以代替含有香劑或添加劑的濕紙巾,減低嬰兒皮膚過敏的機會。 2. 尿片 為寶寶挑選紙尿片時,除了可以按照寶寶的體重區分尺寸外,亦要留意尿片能否完全幅蓋寶寶的屁股、尿片的腰部黏貼及大腿位置會否過鬆或過緊。新手父母可以用手指檢查尿片的防漏邊緣有沒有適當地緊貼寶寶的大腿。尿片的尺碼過大可能會造成滲漏情況,過緊的話則會令大腿及腰部出現勒痕。 除尺寸以外,父母挑選尿片時也要留意尿片的透氣度及吸濕力,避免寶寶出現尿布疹問題。 3. 嬰兒紗巾 嬰兒紗巾可說是初生嬰兒的必備用品,可作普通口水巾、抹汗之用;在替寶寶洗澡時,紗巾亦可以當作毛巾使用;初生嬰兒不能夠用牙刷刷牙,父母可以開水沾濕紗巾,為寶寶簡單清潔口腔。需注意每次用完嬰兒紗巾後,都需要徹底消毒才可再次使用,因此最好準備足夠替換數量。 4. 嬰兒指甲剪 為防寶寶指甲藏污垢或抓傷自己,新手父母需要定期為寶寶剪指甲。嬰兒指甲剪的刀頭最好為圓弧狀設計,避免刺傷寶寶。在為寶寶剪指甲後,亦要銼修其指甲角位,防止寶寶刮傷自己。 5. 嬰兒洗衣液 市面上的洗衣液一般含有人工化學物、人造色素及香料等,有機會導致嬰兒皮膚過敏。在寶寶回家後,新手父母有大量嬰兒床單、衣物、紗巾、手巾需要清洗替換,選用成分天然、不含有害化學成分的嬰兒專用洗衣液能夠避免洗衣液殘留物刺激寶寶幼嫩肌膚。 嬰兒沐浴用品 為寶寶洗澡對不少新手父母來說是個重大挑戰,如果不想在洗澡時手忙腳亂,就必需事前在浴盆周圍準備好洗澡時需要用到嬰兒沐浴用品;而洗澡後用到的物品,如毛巾、棉花球、尿片、衣物等亦最好預先放置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1. 嬰兒浴盆 一個合適的嬰兒浴盆能增加寶寶洗澡時的安全性,減輕新手父母的壓力。選擇嬰兒浴盆時,該注意浴盆的材質,盡量選擇使用安全無毒物料製作的浴盆;浴盆內最好額外放置防滑墊,或是選擇臀部位置設有凸塊的設計,讓寶寶在浴盆中坐得更穩妥,防止在洗澡時意外滑落。 2. 浴巾 初生嬰兒抵抗力較弱,在洗澡後應該盡快抹乾身體,以免著涼。為寶寶抹身時亦需要額外重點抹乾皮膚皺摺位,如大腿關節摺位、頸部摺位等,避免衍生其他皮膚問題。新手爸媽可以挑選吸水力強的浴巾,柔軟舒適的純棉質料就更能夠呵護寶寶肌膚。 3. 嬰兒沐浴露 嬰兒的皮膚接近弱酸性,pH值約為4-6。在選購嬰兒沐浴露時,該選擇貼近嬰兒皮膚pH值的產品。市面上亦有嬰兒沐浴產品標榜使用不澀眼配方,如在洗澡時不慎將沐浴露弄入眼睛,亦能減低刺激及不適感。 新手父母亦需格外留意嬰兒沐浴露的成分標籤,避免購買含有起泡劑、人造色素、香料及防腐劑的產品。 4. 水温計 嬰兒洗澡的水溫不宜太熱或太冷,水溫應保持在約攝氏37-38度之間,為免寶寶著涼或燙傷,新手父母可以使用溫度計來量度水溫。另外,在調校水溫時,新手父母應先在浴盆中先加冷水,後加熱水,避免灼傷。 5. 嬰兒潤膚乳 初生嬰兒皮膚較薄,洗澡後或在冷氣環境下,皮膚水份較容易流失,可能會出現乾燥或敏感情況。新手父母可以準備無添加化學成分、無防腐劑及無香料的嬰兒潤膚乳或BB油,紓緩寶寶皮膚乾燥的狀況。 6. 嬰兒衣物 在抹乾身體,並穿上紙尿片後,新手父母應盡快為寶寶穿上衣物,以免著涼。常見的嬰兒衣物款式包括紗布衣、兔裝 / 連身衣、妙妙裝、蝴蝶裝等,當中有細分「包腳」和「不包腳」,每個款式的鈕扣位置亦稍有不同,以方便父母為寶寶更換尿片,父母亦可根據天氣及季節為寶寶挑選合適衣物。 初生嬰兒餵哺物品 餵哺嬰兒的過程不能掉以輕心,寶寶抵抗力較弱,腸胃較為敏感,因此所有器具均要做足消毒措施;在保存母乳或沖調配方奶時亦要做好溫度控制,以免過冷或過熱引起寶寶腸胃不適。以下為初生嬰兒的餵哺用品清單供各位新手父母參考: 1. 泵奶器 不少媽媽在放完產假後需要重回職場,可使用泵奶器預先泵出母乳貯存,方便在職媽媽工作。泵奶器主要由3個部份組成:「喇叭」、奶泵、以及母乳收集容器,當中泵奶器有分手動和電動,亦有分單泵及雙泵,新手媽媽可按照自己的需要選購。 2.  儲奶袋 儲奶袋是貯存母乳的容器,媽媽在泵奶後可以將母乳儲存在儲奶袋內再冷藏,有需要時時再解凍及加熱。選擇儲奶袋時,新手媽媽需注意其容量及出奶口大小,容量太大可能會造成母乳浪費,而出奶口太大就會增加母乳受污染的風險。另外,良好的耐熱物料、密封性及抗菌功能亦有助媽媽更安全地儲存母乳。 3. 嬰兒配方奶 部份媽媽未能分泌足夠乳汁,又或者沒有時間餵哺母乳,此時可以選擇沖調嬰兒配方奶粉。嬰兒配方奶的營養成份會按照寶寶年齡有所不同,因此要選擇合適寶寶成長階段的配方奶粉。 4. 奶瓶 新手父母選擇奶瓶時需要注意其材質、容量大小、奶瓶口徑等。奶瓶材質主要分為3種:玻璃、塑膠(PPSU、PES、PP、Tritan)及矽膠。 玻璃材質較不容易產生化學物質,耐熱度較高、容易清洗及不易有刮痕;塑膠及矽膠質地的奶瓶則比較輕身、耐摔,方便外出時攜帶。 在奶瓶口徑方面,新手父母可考慮口徑較寬的奶瓶,方便倒入奶粉及清洗。 5. 奶瓶奶嘴 新手爸媽應依照寶寶的年齡挑選不同形狀、大小及流量的奶嘴:圓字孔較易吸吮,適合初生0-3個月大的嬰兒;十字孔、Y字孔及一字孔則適合4個月或以上大的嬰兒使用,當中十字孔與Y字孔設計相似,同樣適合吸吮力較強的嬰兒。 6. 奶瓶清潔液 初生嬰兒抵抗力較弱,宜選擇天然配方又能有效去除奶瓶污垢的清潔液,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防腐劑及安定劑等刺激成分的清潔液。 7. 奶瓶刷/奶嘴刷/奶瓶夾 奶瓶刷及奶嘴刷用於刷洗餵哺器具上殘留的蛋白質及污垢。現時有不少使用蒸氣或其他高溫消毒法的奶瓶消毒器具,新手父母使用奶瓶夾就可以輕易於高溫消毒器具中取出奶瓶。 8.  奶瓶保存箱 經清洗乾淨的奶瓶及奶嘴可以存放在奶瓶保存箱內,部份多合一款式更加入蒸氣消毒、烘乾、暖奶、食物加熱等多重功能,可以節省不少家居位置。 9.  口水肩 / 圍兜 口水肩可以替寶寶抹口水或在嘔奶時作應急清潔之用;圍兜則適合正學習自己進食的寶寶使用,接住掉落的食物或液體。 嬰兒外出用品 帶寶寶外出與洗澡一樣,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是一個大挑戰,不論是長途還是短程外出,新手父母都應該預備一個帶寶寶外出時專用的「媽媽袋」。新手父母可以參考以下的嬰兒外出用品清單: 1.  嬰兒手推車 嬰兒手推車或嬰兒背帶是嬰兒外出用品清單上的必備項目。購買嬰兒手推車時,需注意其年齡限制,初生嬰兒是否能夠乘坐。同時亦要留意嬰兒手推車的安全裝置,例如安全帶是否合規格、是否有避震及鎖定功能、手推車是否穩固等。除了安全性以外,亦需要確保寶寶坐得舒適,最好挑選可以調整椅背高度的嬰兒手推車,亦可額外添置具緩衝功能的坐墊。 2.  嬰兒背帶 嬰兒手推車佔用的空間較大,如果想更靈活地遊走人群間,使用嬰兒背帶就可以方便地揹著寶寶外出,以下為一些選購嬰兒背帶時應注意的地方: 嬰兒的頸部肌肉尚未完全發育,所以背帶最好附有支撐頭部及頸椎的保護墊,新手父母亦可考慮購買結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嬰兒背帶,避免寶寶的脊椎受壓;背帶用料的透氣性也非常重要,柔軟親膚的質地可減少寶寶因背帶與皮膚磨擦而造成擦傷或引發敏感問題,高透氣性質料則可以防止寶寶因過份悶熱而出疹。 3. 嬰兒濕紙巾 帶寶寶外出時,多數媽媽都習慣使用嬰兒濕紙巾為寶寶清潔雙手、抹嘴、以及在更換紙尿片時清潔屁股。選擇嬰兒濕紙巾時應避免選擇含有酒精、香料、螢光劑等化學成分的產品,亦可因應需要選擇質地厚實、不易撕破及含水量高的嬰兒濕紙巾,清潔時就更為方便易用。 4. 嬰兒消毒噴霧/ 搓手液 寶寶在外出時會好奇地探索新世界,接觸不同新事物。在疫情期間,新手爸媽最好帶備嬰兒專用的消毒噴霧,經常清潔雙手及周圍環境,尤其是進食前必需徹底清潔雙手,以免引發腸胃及其他疾病。 5. 哺乳圍巾 帶寶寶外出時,某些地點較難找到私隱度高的哺乳室餵哺母乳。媽媽可以攜帶哺乳圍巾,套上哺乳圍巾後就可以方便隨時隨地餵哺母乳。 6. 保溫壺及熱水 如寶寶是飲用配方奶的話,新手父母在帶寶寶外出時就要謹記帶備熱水保溫壺,方便隨時沖奶。 7. 奶粉盒 (外出用) 奶粉盒能夠平均地分裝每次沖奶需要用到的奶粉份量,在外面就不需額外時間量度,有助新手父母更快捷地沖調奶粉。 買消毒濕紙巾都可以Claim保險? 照顧初生嬰兒最緊要乾淨,投保Blue「WeGuard藥劑EASY保」,無論是消毒濕紙巾、棉花球、棉花棒,只要是購自超過5000間指定銷售商ˣ,就可以將單據上載到Blue網上索償平台/BlueHK手機APP,完成索償後,經轉數快最快1小時即可收取可索償金額。 初生嬰兒門診醫療保險與成人保費一樣? Blue門診保險計劃連BB都保#,「WeMedi 門診保」的受保年齡低至出生後15天,所有受保年齡保費劃一,憑電子醫療卡可全年無限次*以優惠費用使用中西醫門診服務#,減輕你的門診醫療使費。 ^有關「全港首創」的描述是根據截至2020年10月9日就本港主要人壽保險公司公開發售予個人客戶的其他人壽計劃所作之比較。 ˣ指定銷售商包括所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認可的指定商戶。 #產品及優惠均受其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 *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 資料來源: 家庭健康服務 - 新生嬰兒用品清單 家庭健康服務-全方位認識「泵奶器」 家庭健康服務-奶瓶餵哺指引- 如何正確沖調配方奶粉及安全餵哺嬰兒 家庭健康服務-嬰兒揹帶、手推車、餐椅及汽車座椅安全使用小貼士 家庭健康服務-睡得安全親子無憂 家庭健康服務 - 洗白白 家庭健康服務 -挑選衣服 親子口腔護理樂園 - 六歲以下兒童的家長 - 照顧寶寶口腔 - 0至6歲幼兒清潔口腔的方法 【溫希蓮醫生】pH值同BB皮膚 問題息息相關 | BB敏感
小朋友發燒、出疹食咩好?小朋友反覆發燒但無症狀的處理方法
香港天氣反覆,小朋友抵抗力弱,常常會因為氣候變化或接觸到病菌而出疹甚至發燒。作為父母,了解如何應對小朋友反覆發燒又無症狀的情況非常重要。Blue資訊團隊以下與你一起了解小朋友發燒、出疹應該食咩好,以及探討小朋友發燒的處理方法。 小朋友無症狀反覆發燒的原因 小朋友反覆發燒而無症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 病毒感染:大多數小朋友無症狀反覆發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例如普通感冒、流感、腸病毒等。病毒感染通常伴隨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或腹瀉等其他症狀 細菌感染:肺炎、耳部感染(中耳炎)和喉嚨發炎等細菌感染也會導致小朋友無症狀反覆發燒,而細菌感染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反複接觸感染源:小朋友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容易在學校或托兒所等公共場所反複接觸到病原體,導致多次感染和持續發燒 免疫系統異常:患上某些免疫系統疾病,例如自體免疫疾病或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時,由於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來對抗感染和細菌,導致小朋友頻繁發燒 慢性炎症或疾病:患上慢性炎症或疾病,例如風濕性疾病、腎炎或炎症性腸病等慢性病,亦會令小朋友反覆發燒 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或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也可能引起小朋友低燒 環境因素:過度曝曬、脫水、過度運動等環境或物理因素會導致小朋友發燒或體溫升高 其他潛在疾病:一些較少見的疾病,例如結核病或腫瘤,有機會令小朋友長期或反覆發燒 小朋友發燒出疹食咩好? 小朋友發燒食咩好?在發燒期間,由於小朋友的胃口會下降,家長應避免讓強迫小朋友進食過量。家長可以讓孩子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幫助補充能量和水分。清淡的湯水如雞湯、魚湯或蔬菜湯,不但能提供充足的營養和水分,而且容易被消化。同時,粥的質地柔軟,適合因發燒出疹而食慾不振的小朋友。 另外,蘋果、梨、香蕉和橙等含豐富維他命的水果,可以增強小朋友的免疫力,並為他們補充水分。家長可以把水果切成小塊或者做成果汁,讓孩子更開胃更容易進食。清蒸魚、雞胸肉、豆腐和蒸蛋等清蒸的食物,既低油低鹽又有營養,而且容易消化,適合煮給生病中的小朋友食用。同時,由於紅蘿蔔、南瓜和菠菜等蔬菜能提供人體必要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也非常適合讓小朋友發燒出疹時進食。 此外,由於小朋友在發燒出疹時容易流汗,導致體內水分流失,發燒時謹記要時刻保持充足的水分;同時要減少進食油膩、過甜或過冷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腸負擔。 小朋友發燒處理方法 當小朋友反覆發燒時,有什麼處理方法?首先,如上文所說,由於發燒會導致身體出汗,可能會引起脫水,因此保持水分充足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確保小朋友多喝水或飲用電解質飲料、果汁或湯,來補充流失的水分。 另外,家長可以給小朋友服用適量的退燒藥,來降低體溫和減輕不適感。不過要注意按時讓小朋友服用兒童退燒藥,並需要嚴格遵守藥物說明及調整劑量。 此外,家長亦可以用溫水毛巾輕輕擦拭小朋友的額頭、腋下和四肢,以幫助降低體溫。由於使用冷水或酒精或會令小朋友覺得太冷或不舒服,有機會會令發燒情況惡化。同時,並讓小朋友穿著輕薄舒適的衣物,避免引起不適。 家長要持續監測小朋友的體溫。如果小朋友的發燒時間過長,應考慮就醫。讓孩子多休息,減少活動量,同時觀察小朋友的身體變化,例如咳嗽、呼吸困難、出疹、嘔吐或腹瀉,這些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跡象,需要及時就醫。 最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非常重要,確保小朋友和家人經常洗手,以防止病菌的傳播,並保持家中環境清潔。 為未來做好準備 Blue的保險計劃與你同行 以上探討了小朋友反覆發燒無症狀的處理方法,小朋友發燒的症狀因人而異。小朋友發燒出疹食咩藥好?根據症狀程度,嚴重時就不應自行服藥,而要立即向專業人士求醫。 Blue門診醫療計劃「WeMedi 門診保」,憑電子醫療卡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涵蓋普通科、專科、物理治療以至牙科等門診服務,出生後15天至80歲均可投保,幫你減輕全家醫療開支。 另外,投保Blue的「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讓你未雨綢繆,保障自己和家人,計劃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3大危疾,更為你每位子女提供高達HK$30萬的危疾保障,讓你全然安心。萬一不幸患上危疾,Blue可以幫你減輕醫療開支。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之實體及網上銷售商。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 兒童發燒的處理方法 港怡醫院 - 家中小朋友發燒,家長應否帶小孩到醫院求醫? 醫院管理局 - 醫院管理局健康指南(發燒)
【兒童感冒症狀】5大方法舒緩小朋友流鼻水、鼻塞等病徵
小朋友感冒發燒流鼻水,可謂每個家長最擔心的事。每年1月至3月都是冬季流感高峰期,加上本港各項防疫措施放寬,學校也陸續恢復全日面授課堂,小朋友接觸到感冒菌的機會大增!! Blue資訊團隊為各家長一文介紹感冒與流感症狀上的分辨方法,以及舒緩小朋友感冒症狀的小貼士。 分辨小朋友感冒症狀 一大清早,發現小朋友一覺醒來出現流鼻水、咳嗽及發燒等症狀,到底是患上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雖然一般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都是呼吸道傳染疾病,不過由於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症狀甚至後果都不大相同。以下是一般感冒及流感之症狀對照表: 症狀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症狀逐漸浮現急性並即時浮現發燒較少見常見並多數持續3至4日發冷較少見較常見肌肉疼痛輕微常見並較嚴重胸部不適輕度至中度常見並可以很嚴重咳嗽乾咳為主常見並較嚴重打噴嚏常見間中流鼻水/鼻塞常見間中喉嚨痛常見間中頭痛較少見常見 雖然症狀通常會在2至5日內改善,然而一旦家長發現小朋友出現以上症狀,不論是一般感冒抑或是流感,都應儘快帶小朋友約見醫生進行專業的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免肺炎等更嚴重的後果;同時亦應按時服用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加快身體康復。 如何舒緩小朋友感冒病徵? 小朋友生病作為家長就最心痛,以下是一些在家中也能簡單運用、有助舒緩小朋友病徵的護理方法: 熱敷:舒緩鼻塞、流鼻水等症狀 使用沾濕了熱水的毛巾,熱敷在小朋友的鼻上,使熱力發揮擴張鼻腔和軟化鼻黏膜的作用。鼻腔受熱力擴張後,能緩解小朋友鼻塞的情況;而當鼻黏膜受熱力而軟化時,鼻水、鼻涕等鼻腔分泌物也會更容易流出鼻腔外,有助舒緩小朋友鼻塞、流鼻水等症狀。 延伸閱讀:【鼻敏感人士必讀懶人包】鼻敏感症狀及舒緩急救大法 喝溫開水:減輕喉部不適 溫和開水有助促進小朋友體內的血液循環,除了可以使鼻腔內的鼻涕軟化從而舒緩小朋友鼻塞的問題外,當小朋友喉部不適、例如是喉嚨痕癢、喉嚨痛等症狀時,多喝溫開水也可以促進小朋友的唾液分泌,達致潤濕喉嚨的效果,有助減輕喉部不適。 延伸閱讀:【氣管敏感】天氣轉冷,如何保養氣管減低哮喘發作? 均衡飲食:攝取有助身體復原的營養 提供以清淡為主的營養食品給小朋友,促進身體復原。一些深色的蔬果,例如是番茄、胡蘿蔔、茄子、紫蘆筍等等,可以供給患病兒童適當的維他命和營養,有助身體復原;一些容易消化的蛋白質,例如是魚肉、瘦豬肉也可以為小朋友提供能量,對抗感冒。 民間食療 - 可樂煲薑:舒緩發冷及喉部不適 據稱可樂含有黑糖成分,而黑糖與生薑本有暖胃、健脾、散寒等功效,煲熱可樂時加入生薑,小朋友飲用後可以舒緩發冷及喉部不適等症狀。 民間食療 - 蔥白水:通鼻塞 蔥白即是蔥的根鬚,白色的部分。在中醫藥的角度,蔥白具有祛散風寒的作用。蔥白連蔥鬚一起煲滾並讓小朋友飲用,能夠緩和小朋友鼻塞、流鼻水等感冒症狀。 提升免疫力 減低日後患感冒機會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在日常照顧小朋友時也可以做好預防患上感冒的機會: 均衡飲食 日常飲食用餐應盡量以新鮮與天然的食材為主,少吃加工食品。天然食材應以多元化為原則,以確保小朋友可以從飲食中攝取到各類有助免疫細胞生成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他命A、維他命B雜、維他命C、維他命D、鋅、鐵、銅等等。 良好衛生習慣 平日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有助預防小朋友生病,如勤洗手、在打噴嚏、清潔鼻子和咳嗽後洗手等,都可以減低感冒菌積聚停留或進入兒童體內的機會。 多運動 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使小朋友不易生病。 增強免疫力 除了從天然食材中吸收營養外,家長也可以按需要,提供增強免疫力的補充食品,如維他命補充劑、各類礦物質如鋅、鐵、銅、鈣、鉀等的補充劑和益生菌,以維持小朋友的營養均衡,才可以有效抵禦細菌或病毒的入侵。 小朋友都受保!! Blue WeMedi門診保 小朋友唔舒服可大可小,Blue推出的門診醫療計劃「WeMedi 門診保」由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受保,憑電子醫療卡就可以全年無限次^以診症優惠價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三天基本藥物)、中醫、專科門診(四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減輕全家醫療開支。 想增強小朋友免疫力同抵抗力? WeGuard藥劑EASY保幫到你!! 投保Blue「WeGuard藥劑EASY保」,不論是中西成藥、維他命、保健品、甚至是外用藥品,只要是購自全港超過5,000間的指定銷售商^,都可以將正式收據上傳到客戶服務平台或BlueHK手機APP。完成索償後,經轉數快最快1小時即可收取可索償金額。 *每個類別的門診服務於每日只可應診1次。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 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衛生署 - 預防流感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Flu Symptoms & Complications Commonhealth - 感冒時怎麼吃,才能快點好? health.udn - 罹感冒飲食失衡是主因!維持免疫力你需要這些營養素 health.udn - 抵抗力差不妨多吃「深色蔬菜」紅、紫、深綠都別錯過 健康2.0 - 祛散風寒、抗感冒食療方:蔥白連鬚煮水喝 Yufungcmc - 街頭偏方 熱檸樂煲薑 早安健康 - 感冒了,醫生給自己孩子吃什麼? Thebetteraging - 耳鼻喉醫師專業解惑,遠離感冒、不適症狀 Sundaykiss - 小朋友鼻塞|解決兒童感冒、流鼻水:感冒初期舒緩7大法 CDC - Flu Symptoms & Complications Marinamedical - 傷風感冒 VS. 流行性感冒:兩者大不同 RTHK - 冬季流感高峰將至 醫生籲家長盡快讓小朋友接種疫
家長要知手足口病潛伏期及傳染途徑!了解手足口病症狀、治療及預防方法
無論是校園生活,抑或下課後去公園或兒童遊戲室玩耍,家長切勿別掉以輕心,因為稍不留神,小朋友隨時可能感染手足口病!接下來,Blue資訊團隊帶你認識手足口病預防方法,了解手足口病的潛伏期及症狀,以及手足口病的治療及傳染途徑等相關資訊,讓家長提早作好準備。 手足口病是什麼? 手足口病正式醫學名稱為「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主要是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致。大家或許留意到,一般手足口病多發生於兒童身上,除了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及抵抗力較弱,手足口病的高危傳染地點及兒童衛生意識薄弱亦使小朋友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認識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傳染途徑以接觸為主,其病原體由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及排泄物傳播,另外接觸受污染的物件,也有較高風險受到感染。 譬如小朋友經常在波波池、嬉水池等公共場所嬉戲玩耍,加上個人衛生意識及自控能力較弱,玩耍期間有可能排洩、流口水、舔異物等,當其他小朋友觸碰到患者的分泌物後便有機會會受到感染。此外,小朋友的好奇心較重,見到東西便會亂摸,當他們未消毒雙手便觸碰口腔及其他身體部位,就有較高風險感染手足口病。另一常見的手足口病傳染熱點就是幼稚園的廁所,帶菌者如廁後,病菌有機會殘餘在廁所板,當其他小朋友共用同一廁所板便可能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潛伏期是多久?出現手足口病症狀後應立即求醫 手足口病潛伏期大約為3至7天不等,而常見手足口病症狀包括發燒、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於病發初期,患者將發燒數天,退燒後,患者的手、足及口部有較大機會出現細小的紅點,口腔出現水疱。最後,位於舌頭、口腔兩邊內側的水疱會形成潰瘍,使患者難以進食。但有少部分患者的手足口病症狀輕微,只有局部皮膚及身體部位出現紅點、口腔潰瘍等。 另外,患者的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私密部位也有可能浮現紅點,而由於私密部位經常被衣物摩擦,如果患者穿棉質衣服,或會使病情加劇。 手足口病的症狀除了會造成短期不適,嚴重情況可危及兒童性命。若果病毒入侵神經系統,更有機會引致嚴重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甚至死亡。 手足口病治療有方法?多喝水、多休息 根據衞生署的資訊,現時沒有任何藥物治療手足口病,唯靠患者自行康復。如有需要,患者可服用藥物紓緩手足口病併發症(如發燒、喉嚨痛等),醫生亦建議患者要定期補充水分及休息充足。病發期間,患者亦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以防病毒傳播。 了解預防手足口病方法 3個建議降低患病風險 為保障兒童健康,家長應了解手足口病預防方法及措施,以下介紹3個小建議以減少患病風險。 建議1:提高個人衛生意識 疫情期間,公眾衛生意識較高,但隨著疫情結束,各市民健康意識較以往鬆懈。在用餐前,家長記得提醒小朋友清潔雙手,打噴嚏時用紙巾掩蓋口鼻,防止病菌散播。此外,記得提醒小朋友不要共用個人物品(例如手帕、餐具等),如有需要應以即棄用品代替(如濕紙巾、紙巾或即棄餐具)或使用酒精清潔物件。 建議2:保持家居環境清潔 家居環境亦要勤清潔。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指引,室內環境應保持空氣流通,日常清潔應用1:99稀釋漂白水拭擦地板及玩具;受感染的地點、物件則要用1:49稀釋漂白水清潔殺死病毒,以避免細菌滋生及散播。 建議3: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公眾地方 上述提及到,手足口病以接觸為病毒傳播途徑,兒童遊戲室及泳池等公眾地方都是小朋友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地點,人數愈多,感染風險亦會愈高。在5月至7月手足口病高峰期,家長與子女應避免於人流密集的公眾地方逗留。 成年人也會感染手足口病? 上述提及,手足口病患者以兒童居多,但由於手足口病潛伏期為3至7天,雖則成年人的體質及免疫力較兒童強,但成年人亦會受到感染,出現手足口病症狀。因此,建議家長在照顧小朋友期間,應保持衛生乾淨,接觸患者前記得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感染手足口病。 投保Blue醫療保險 全面守護兒童健康 以上為大家介紹手足口病的症狀、傳染及潛伏期。Blue深知為人父母愛子心切,現時雖沒有針對手足口病的治療手段,但家長除了可透過手足口病預防方法降低子女感染手足口病風險,亦可考慮為兒童投保相關的保險產品。Blue推出「WeGuard 藥劑EASY保」及「WeMedi 門診保」全面保障子女健康,受保項目全面覆蓋常見疾病,助你減輕醫療支出。 WeMedi 門診保-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享用8大門診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及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 - 全港超過800位指定醫生低至3折任你睇 - 可為配偶、子女及父母投保了解更多 WeGuard藥劑EASY保- 涵蓋多款藥物、保健及護理產品 - 配方藥物、中西成藥、保健品、維他命甚至面膜都包 - 可到全港超過5,000間指定銷售商^購買多款計劃保障藥品了解更多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之實體及網上銷售商。 Reference:衞生防護中心 - 手足口病 衞生防護中心 - 學校/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幼兒中心預防傳染病指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