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早期、潛伏期症狀有什麼?認識皮膚癌成因及檢查時機
許多人以為皮膚癌只會發生在白人身上,而忽略進行檢查,事實上皮膚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之一,皮膚癌成因通常與長期接觸紫外線有關,近年全球確診數字急劇上升,香港亦不例外。根據癌症網上資源中心顯示,皮膚癌於香港本地的新症數目,在 2010 年至 2020 年間錄得 20% 的顯著增幅。了解皮膚癌潛伏期及早期症狀能夠幫助我們及時發現並且盡早求醫,有助增加治癒機會。 皮膚癌成因是什麼?陽光中的 UV 是元兇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對日常生活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保護身體以免受傷之外,還會透過排汗調節體溫,以及幫助身體避免脫水。皮膚結構分為 3 層:最外層的是表皮、然後是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皮膚表皮由 3 種細胞構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及黑色素細胞,而最常見的 3 種皮膚癌分別就正正是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簡稱 BCC)、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簡稱 SCC)以及皮膚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 of Skin)。 皮膚癌普遍由紫外線(UV)引起,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紫外線來源主要是陽光,其次是太陽燈或日光浴美容中心所照射的人工紫外光燈。依據紫外線的波長、能量及生物效應,可分成長波的UVA、中波的UVB及短波的UVC。其中,UVB是引致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的元兇,而UVA則容易導致黑色素瘤。需注意的是,可以將肌膚曬成古銅色的人工曬燈床會釋放大量UVA,因此引致黑色素瘤癌的風險亦相對高。 皮膚癌潛伏期長!紫外光對皮膚傷害無法用肉眼看見 皮膚癌潛伏期可以長達數十年,甚至由兒童期開始,並在數十年間長年累月的陽光曝曬下,累積成對皮膚組織的損害。皮膚癌潛伏期長,就算無法用肉眼觀察到皮膚表面的傷勢,紫外線卻可能已造成皮膚組織曬傷、或導致皮膚提早老化。假如沒有適當地保護皮膚,並任由皮膚繼續曝曬,便有機會使已受損的細胞產生癌變,形成皮膚癌。 哪些人是皮膚癌的高危人士? 無論是任何膚色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皮膚癌,如果你屬於以下類別,則需份外小心: 身上有特別多痣 身上有很多色斑 家族中有成員曾患上黑色素瘤癌 長時間在烈日下工作的人 經常曝曬的人 膚色白晳、眼睛顏色較淺的人 免疫系統弱 曾接受器官移植的人 曾接受其他皮膚病治療的人 皮膚癌早期症狀及診斷 皮膚癌有不同的症狀,當你發現身體出現以下情況有機會是皮膚癌早期症狀,則需特別小心,及早就醫並進行詳細皮膚癌檢查: 身上出現邊緣不規則或模糊不清的痣 痣的表面出現不規則的隆起現象 斑點大小超過六厘米或出現變大的情形 瘡一直不癒合 斑點的大小、形狀或顏色出現變化 在外觀上的皮膚癌早期症狀比較明顯,因此檢查皮膚非常重要。黑色素瘤因爲顏色深,加上長時間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增生,一般能憑肉眼作出初步的判斷。不過,其他病變則難以憑皮膚外觀來分辨屬良性還是惡性,因此如果皮膚出現異常斑點等皮膚癌早期症狀,便應立即求診作皮膚癌檢查,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Biopsy),以便進一步檢驗。 皮膚癌治療方法 治療皮膚癌主要是以手術為主,有些情況下醫生也會建議使用放射治療或是化學治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莫氏手術法(Mohs Surgery) 液態氮冷凍療法 刮除法 藥膏治療 放射治療 對於曾患上皮膚癌的人士,應定期進行覆診檢查。皮膚癌潛伏期長、成因多,大眾需對皮膚癌早期症狀多加留意,及早發現能提高治療成功的可能性。Blue亦設有以下針對皮膚癌保障的產品: WeCare 全面癌症保WeCare 原位癌症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產品特點大部分器官及階段的癌症皆受保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大部分器官的原位癌症皆受保,包括多種香港常見的原位癌,如子宮頸原位癌、乳房原位癌及大腸原位癌等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更改保障計劃針對3大主要危疾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保障額為HK$10萬至HK$250萬為18歲以下子女提供高達HK$30萬免費危疾保障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獲109%保費回贈涵蓋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38種常見危疾額外涵蓋原位癌等4種特別疾病失業可申請延遲繳交保費最多1年 留意皮膚原位癌(包括黑色素瘤原位癌)不在「WeCare 全面癌症保」及「WeCare 原位癌症保」計劃保障範圍內,其他不保事項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及「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則不保障任何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膚癌,其他不保事項詳情,請參閱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皮膚癌癌症基金會-認識癌症皮膚癌
鼻咽癌檢查價錢大概多少?認識鼻咽癌早期症狀及復發機率
根據政府統計處及衞生署的最新數據,2020年本港有740宗鼻咽癌新症,而男士與女士患上鼻咽癌的個案比例為2.6比1,反映男士患上鼻咽癌的機會率較女士為高[1],事實上,鼻咽癌已成為香港男性十大癌症之一。早期檢測和診斷對於治療鼻咽癌的成功至關重要,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鼻咽癌檢查價錢範圍,並提供有關鼻咽癌早期症狀和復發機率的相關資訊。 高風險因素 鼻咽癌是香港的常見癌症之一,如果你有以下的鼻咽癌高風險因素,就更加需要留意自己的身體,包括: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成員曾經罹患鼻咽癌,那麼其他家庭成員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曾受 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這種病毒被認為是鼻咽癌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尤其是對於南方中國等高風險地區的人群。 生活和飲食習慣:鼻咽癌俗稱「廣東癌」,因在南方沿海地區,罹患鼻咽癌的人數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因當地居民愛食用鹹魚等醃製食品,由於這些食品的製作過程中使用大量化學物質,若長期攝取並累積在體內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 吸煙和使用煙草產品:有吸煙習慣,特別是長期且大量使用的人士風險尤高。 飲酒:過量飲酒可能導致鼻咽癌的風險增加;同時吸煙和飲酒會使風險更大。 環境暴露:長期暴露於某些化學物質和污染物,如甲醛和工業廢氣,或會增加鼻咽癌的風險。 高風險人士 性別:男性患上鼻咽癌的機率約為女性的三倍。 40 至 50 歲之間人士:相較於其他癌症,鼻咽癌通常較早發病。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鼻咽癌的高發病期介於 40 至 50 歲之間。 鼻咽癌早期症狀 一些人對鼻咽癌的病徵存有誤解,以為只有流鼻血,而其實鼻咽癌的早期症狀除了患者可能出現耳鳴、聽力下降、耳朵有不同程度的痛楚,甚至中耳炎經常復發外,亦包括以下鼻咽癌早期症狀: 鼻塞或鼻部不適:早期鼻咽癌可能導致鼻塞、流鼻涕或鼻部不適感。這些症狀通常被認為是感冒或鼻竇問題的常見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 鼻出血:偶爾的鼻出血也可能是早期鼻咽癌的症狀之一。如果你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鼻出血,應該尋求醫生的建議。 咽喉痛或咳嗽:早期鼻咽癌可能引起咽喉痛或咳嗽。這些症狀常常被視為感冒或喉嚨炎的常見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或誤診。 吞嚥困難:鼻咽癌的腫瘤可能阻礙食物或液體通過咽喉的正常通道,導致吞嚥困難。這可能會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 頸部腫塊:在一些情況下,早期鼻咽癌可能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這些腫塊通常無痛,並且在患者自己摸到或醫生進行檢查時才被發現。 鼻咽癌檢查價錢 鼻咽癌檢查價錢可能因地區、醫療機構和所需檢查方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而言,以鼻咽喉內窺鏡檢查並抽取組織化驗,是診斷鼻咽癌的指標。其他方法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抽血化驗、超聲波抽針等,都可以幫助及早診斷疾病。總括而言,鼻咽癌檢查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最基本的檢查步驟,醫生會詢問患者症狀及家族病史等,並進行口腔和頸部的身體檢查。 影像檢查: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包括磁力共振造影(MRI)和電腦斷層掃描(CT),可提供關於腫瘤在鼻咽區域的位置、大小和擴散程度的資訊。 生物檢體檢查:包括鼻咽鏡檢查、切片檢查、細胞學檢查等,透過取得組織樣本或細胞樣本來進行病理學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鼻咽癌。 血液檢查:通常用於評估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檢測特定腫瘤標記物的存在,以提供有關鼻咽癌的資訊。 鼻咽癌檢查價錢因多個因素而有所不同,可以低至一千多元不等,不過需留意涵蓋的檢查項目,如涉及磁力共振造影等則需要額外收費。在接受檢查之前,建議先與醫生或醫療機構進行詳細討論,以獲取最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及確切的價格資訊。 鼻咽癌復發機率 鼻咽癌復發機率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治療方法、腫瘤屬第幾期(即腫瘤分期)、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等。根據研究,鼻咽癌的復發機率在治療後的5年內最高,大約有 15% 至 50%鼻咽癌復發機率。復發可能發生在最初出現的局部區域,也可能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其他較遠的器官。因此如果鼻咽癌不幸復發,治療的選擇將取決於復發的位置、大小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由於鼻咽癌的病徵較難察覺,因此具有一定危險性。倘若可以充分了解鼻咽癌早期症狀,在早期階段進行鼻咽癌檢查並及早發現,將能大大提高治療成功率。然而,鼻咽癌仍然可能在痊癒後有復發的可能性。鼻咽癌檢查價錢及治療費用因治療方案、醫院和地區而異,在香港,有多種體檢套餐(如基本或全面體檢套餐)可以進行鼻咽癌篩查。以上關於鼻咽癌的資訊為基本簡介,若有更多疑問,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指導與診斷。 以下為針對鼻咽癌防範的推介產品: WeCare 全面癌症保WeCare 原位癌症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產品特點大部分器官及階段的癌症皆受保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大部分器官的原位癌症皆受保,包括多種香港常見的原位癌,如子宮頸原位癌、乳房原位癌及大腸原位癌等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更改保障計劃針對3大主要危疾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保障額為HK$10萬至HK$250萬為18歲以下子女提供高達HK$30萬免費危疾保障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獲109%保費回贈涵蓋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38種常見危疾額外涵蓋原位癌等4種特別疾病失業可申請延遲繳交保費最多1年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衞生防護中心 - 鼻咽癌
吃標靶藥還可生存多久?價錢及資助資格?標靶藥原理及副作用
癌症與人密切相關,根據香港防癌會指出,本港每年死於癌症的人就佔了總死亡數字的3成,我們無法預料何時會觸發癌症因子突變,萬一體內有癌變,就要尋求治療方法。常見的癌症治療包括手術、傳統化療及標靶治療,其中標靶藥能精準鎖定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Blue健康達人將介紹標靶藥治療,探討其原理及可能的副作用,並解析標靶藥的價錢與資助資格,以及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吃標靶藥還可生存多久?讓你萬一需要接受標靶藥治療時亦可提前做好準備。 標靶藥原理及作用是什麼? 標靶藥物治療屬於化學治療(化療)的一種。傳統化療會影響所有活躍的細胞,包括癌細胞與正常細胞,而標靶藥物治療則是針對癌細胞的生長特性,集中抑制並消滅癌細胞,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影響。標靶藥的副作用和成效根據所使用的藥物產生不同,以下是標靶藥的治療原理及效用: 阻斷刺激癌細胞生長及分裂的信號傳導路徑 削弱促進癌細胞生長的蛋白質,使癌細胞凋亡 阻礙癌細胞血管形成,使癌細胞失去養分而亡 啟動免疫系統或標靶藥自帶毒素,定點狙擊癌細胞 標靶治療適合哪些癌症患者? 由於標靶藥的原理是將藥物作用於「標靶」上,治療能否奏效,取決於患者身上有否標靶藥所針對的疾病,因此治療前一般多需先接受行基因或蛋白檢測,以確定患者腫瘤是否帶有相應「靶點」,從而令標靶藥產生作用。另外,標靶藥物治療一般會結合其他療法,或是確認患者對於其他療法都沒有反應時,才會使用標靶藥。 常見標靶藥類別 根據分子大小,標靶藥可細分為小分子抑制劑與單克隆抗體。小分子藥物,分子量較小,能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干擾癌細胞的訊號傳遞;單克隆抗體藥物,分子較大,則可在細胞外部直接鎖定並攻擊癌細胞表面的特定標靶藥。以下是常見標靶藥物: 訊號傳達抑制劑(Signal Transduction Inhibitors) 某些癌症中的惡性細胞在沒有生長因素刺激下仍不斷分裂,而訊號傳達抑制劑會干擾訊號傳遞的路徑,抑制癌細胞生長與分裂。 血管新生抑制劑(Angiogenesis Inhibitors) 腫瘤生長時,必須有血液供應氧氣與營養。而這類標靶藥的治療原理是通過阻斷腫瘤的血管形成,讓癌細胞因缺乏養分而無法生長。 細胞凋亡誘導藥物(Apoptosis Inducers) 身體會自我清除不需要的細胞,但癌細胞可以逃避這項機制避免凋亡。細胞凋亡誘導藥物可啟動癌細胞的凋亡機制,促使癌細胞死亡。 免疫治療藥物(Immunotherapy Agents) 身體的免疫系統本應能辨識及攻擊癌細胞,但癌細胞能抑制免疫系統的攻擊能力。這類標靶藥物會使免疫系統恢復正常運作,消滅癌細胞。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此類標靶藥物結合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的標靶特性,鎖定癌細胞後釋出放射性物質或有毒的化學物來殺死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1] 吃標靶藥還可生存多久? 由於相比傳統藥物,標靶藥物能更精確地鎖定並消滅癌細胞,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況度身訂制療程,治療成功率可達80% [3]。國際臨床試驗結果顯示,5分之1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在首次服用標靶藥物後可存活超過10年 [4];部分接受雙標靶治療的乳癌患者存活期超過4年半 [5],而超過一半的肺癌患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癌細胞在5年內未擴散至其他部位 [6]。然而,吃標靶藥還可生存多久與患者的癌症類型及用藥方案息息相關,具體存活時間仍因個別情況而異,無法一概而論。 標靶藥的副作用 雖然標靶藥物治療對於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但仍會產生副作用,而症狀和嚴重程度因體質不同產生差異,以下為常見的標靶藥副作用: 發燒 疲倦 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 凝血和傷口癒合問題 皮膚問題(發紅、腫脹、乾燥脫皮、皮疹等) 眼睛乾澀或發癢 影響心臟、甲狀腺或肝臟功能(極為罕見)[7] 香港標靶藥價錢 標靶藥價錢會因患者病情、用藥頻率等因素而異。根據不同癌症類型以及個人對藥物的反應,標靶藥的使用頻率可能為每天1次、每週1次、數週1次,甚至更低頻率。此外,醫生可能會合併使用其他治療方法來提升療效。以下是香港常見癌症的標靶藥物及其平均每月治療費用(僅供參考)[1]: 腦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依維莫司(Everolimus)約HK$20,000至HK$70,000乳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依維莫司(Everolimus)、拉帕替尼(Lapatinib)、培妥珠單抗(Pertuzu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約HK$20,000至HK$80,000大腸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瑞戈非尼(LuciRegor)、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帕木單抗(Pembrolizumab)約HK$20,000至HK$140,000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伊馬替尼(Imatinib)約HK$23,000胃癌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約HK$30,000胃腸道間質瘤伊馬替尼(Imat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約HK$23,000至HK$58,000頭頸癌西妥昔單抗(Cetuximab)約HK$15,000腎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阿昔替尼(Axitinib)、依維莫司(Everolimus)、帕唑帕尼(Pazopanib)、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坦羅莫司(Temsirolimus)約HK$20,000至HK$40,000白血病伊馬替尼(Im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達沙替尼(Dasatinib)、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約HK$23,000至HK$132,000肝癌索拉非尼(Sorafenib)約HK$150,000肺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阿法替尼(Afa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克唑替尼(Criz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約HK$50,000至HK$135,000淋巴瘤坦羅莫司(Temsirolimus)、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維布妥昔單抗(Brentuximab vedotin)、硼替佐米(Bortezomib)約HK$38,000至HK$142,000黑色素瘤達拉非尼(Dabrafenib)、伊匹木單抗(Ipilimumab)、維莫非尼(Vemurafenib)約HK$91,000至HK$255,000多發性骨髓瘤硼替佐米(Bortezomib)、來那度胺(Lenalidomide)約HK$38,000至HK$64,000骨髓發育不良/ 骨髓增值異常疾病伊馬替尼(Imatinib)、蘆可替尼(Ruxolitinib)約HK$23,000至HK$45,000卵巢上皮/輸卵管/原發性腹膜癌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約HK$30,000胰臟癌厄洛替尼(Erlotinib)、依維莫司(Everolimus)、舒尼替尼(Sunitinib)約HK$120,000至HK$27,000軟組織肉瘤帕唑帕尼(Pazopanib)約HK$20,000甲狀腺癌索拉非尼(Sorafenib)、凡他尼布(Vandetanib)約HK$53,000至HK$56,000 延伸閱讀:癌症普遍成因有哪些?食物及篩查可防癌症?了解乳癌、大腸癌的癌症前兆 標靶藥資助機構與資助資格: 為了緩解癌症患者的經濟壓力,香港多個機構均提供藥物資助計劃。以下為香港標靶藥資助內容及資格: 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符合資格的患者購買治療中需要,但不包括公立醫院和診所標準收費的自費藥物。- 治療計劃必須經由一名指定的醫管局醫生簽發。- 患者身份須符合《醫院管理局條例》或為香港居民。- 患者必須通過醫務社工之經濟審查,而有關之經濟審查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9]關愛基金為合資格患者購買尚未納入撒瑪利亞基金會安全網條列的特定自費癌症藥物。- 須經由一名指定的醫管局醫生簽發。- 患者身份須符合《醫院管理局條例》。- 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經醫務社工進行家庭經濟審查,而有關之經濟審查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10]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資助癌症緩者購買自費處方藥物,並可持認可單據到惠澤社區藥房領藥。- 患者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 患者為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診所的病人。- 持有醫院管理局發出的自費處方正本。- 須致電查詢詳細標靶藥資助資格。[11]香港乳癌基金會:藥物資助計劃定期推出乳癌藥物資助計劃,半額或全額資助乳癌患者。- 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 為本港公立或私家醫生開立的處方。- 部分計劃須在療程首3個月內申請。- 部分計劃不適用於已獲其他藥物經濟資助計劃的患者。- 通過經濟審查。[12]香港防癌會: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畫結合個人捐款、基金會、企業及藥廠支持,資助癌症患者購買非醫院管理局安全網下的自費藥物。- 經由7間設有相關部門的公營醫院臨床腫瘤科、內科腫瘤科或血液腫瘤科醫生推薦。- 經審查後,須由醫務社工向該會遞交合資格的申請。- 須經該會「改善癌病人生活基金」委員會審批。[1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癌症資訊網及公眾捐款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藥物及生活援助。- 須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 持有香港註冊腫瘤科專科醫生發出的證明書- 未有受惠於其他藥物經濟援助- 未受惠於其他藥物經濟援助計劃。 須通過經濟審查。- 須經本會審查是否符合標靶藥資助資格。[14] 投保Blue危疾保障 減輕標靶治療負擔 透過上述對標靶藥物原理及副作用的了解,可見標靶治療能精準鎖定並有效消滅癌細胞。雖然無法肯定吃標靶藥後還可生存多久,但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 然而,標靶藥價錢昂貴,且資助資格和金額皆有限制,很可能為患者帶來沈重的財務壓力。為此,Blue推出危疾保障計劃,包括「WeCare 全面癌症保」和「WeCare 原位癌症保」無論罹患何種階段的癌症均可獲得一筆過現金賠償,讓治療更無後顧之憂。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1. 衞生署 - 標靶治療藥 2.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癌症資助機構及藥物資助計劃 3. Samitivej Hospital- Targeted Therapy: Stopping cancer in its tracks 4.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survive 10 years on first targeted cancer wonder drug 5. 振興乳房外科 - 乳癌標靶治療 6. America Cancer Society - Targeted Drug Stops Lung Cancer Growth for Five Years in Over Half of People with Mutated Lung Cancer 7. Cancer Council - Side effects of targeted therapy 8.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癌症資助機構及藥物資助計劃 9. 醫院管理局 - 撒瑪利亞基金 10. 醫院管理局 - 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 11. 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 - 藥物資助計劃(標靶藥物/化療藥物/其他藥物) 12. 香港乳癌基金會 - 藥物資助計劃- 香港 13. 香港防癌會 - 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 14.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 【病人支援】癌症藥物資助計劃 免責聲明﹕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胃息肉演變胃癌的機率高嗎?從息肉種類認識胃息肉的原因、症狀及風險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癌症資料統計顯示,2022 年胃癌新增病例為 1,272 宗 [1]。胃息肉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根據胃息肉的種類,是有機會變成胃癌,不少人都擔心胃息肉是潛在的癌症隱患。到底胃息肉是否真的這樣危險呢?Blue健康達人與大家一起認識胃息肉種類、症狀和原因,正確評估這種病的風險。 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在胃內膜表面上,出現局部性的突出或隆起的病變,通常發生在胃體和胃竇部位。大部分胃息肉為良性,但腺瘤性胃息肉是癌前病變的主要現象之一,有較高癌變風險。癌前病變指人體內的器官和組織出現細胞異常增生狀況,有可能是良性病變發展成惡性變病之間的過渡期,繼而變成癌症。此外,胃息肉亦可能誘發不適症狀,因此應當注意。 延伸閱讀:癌症普遍成因有哪些?食物及篩查可防癌症?了解乳癌、大腸癌的癌症前兆 胃息肉種類與演變為胃癌的風險 胃息肉主要分3個種類: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各有不同的成因及癌變風險。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 胃底腺息肉屬於最常見的胃息肉種類,約佔所有病例的80%。這種息肉外觀多呈圓頂狀且表面光滑,常見於胃體與底部黏膜。胃底腺息肉的形成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長期使用強效胃酸抑制劑(如質子泵抑製劑PPI,一種常用於治療各種腸胃疾病的藥物)引發的藥物反應型胃底腺息肉,一般停藥後可能自行消退;二是與遺傳體質相關的多發性胃底腺息肉,此類患者常伴隨大腸息肉出現,需評估家族癌症病史以判斷胃、腸的癌變風險。 胃底腺息肉的癌變機率低於0.1%,醫生通常建議定期追蹤,僅在息肉超過1厘米、表面潰瘍或位於胃竇部時才會考慮切除。值得留意的是,胃底腺息肉在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中較為罕見,反而常在患者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的跟進檢查個案中發現,顯示它與胃部慢性發炎狀態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反向關聯。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增生性息肉通常由慢性的萎縮性胃炎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約佔總病例的15至19%,主要發生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區域。此類息肉表面呈現草莓狀微血管增生,體積增大時可能出現出血的情況。如果成功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息肉一般會自行消退。此類胃息肉的整體癌變率為1至2%,但若大小超過2厘米,胃息肉演變成胃癌的風險會顯著上升,此時需配合內窺鏡切除,並對周邊黏膜進行腸化生評估。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 腺瘤性息肉為最罕見的胃息肉種類,個案甚至少於1% [2]。一旦萎縮性胃炎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沒有得到妥善治療,就有可能演變成腺瘤性息肉。腺瘤性胃息肉屬於胃癌前病變情況,多出現在胃黏膜已發生萎縮或胃黏膜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即胃壁長出腸細胞)的區域,具有較高風險會演變成癌症。約有40%的腺瘤性胃息肉內部含有惡性癌細胞,因此一旦發現建議盡快切除,並需徹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以及定期接受胃鏡檢查作跟進。 延伸閱讀:胃癌成因及病徵有哪些?香港普遍胃癌檢查及治療費用 胃息肉症狀 普遍情況下,早期的胃息肉不會有明顯症狀,但於少數情況尤其息肉增大或出現潰瘍時,則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胃部不適或疼痛:可能是中度到嚴重的疼痛,感覺像腹部痙攣或尖銳的疼痛 嘔吐或噁心:當胃息肉阻塞胃部,可致嘔吐或噁心感 出血:大型息肉可能導致胃部小量出血,令患者出現黑色糞便或嘔血 消化不良:可能會經常感到飽脹或腹脹 胃息肉原因 醫學界尚未明確出現胃息肉的確切原因,但有多種可能的風險因素: 胃病引致:胃潰痬、萎縮性胃炎或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發炎,都可能導致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形成 長期使用PPI:此類胃藥可能誘發胃底腺息肉的形成 不良飲食習慣:飲食過度刺激性食物,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可能增加胃息肉的風險 遺傳因素:有腺瘤性息肉家族病史的人士,患病機率較高 胃息肉診斷 胃息肉的診斷主要依靠內窺鏡檢查,特別是上消化道內窺鏡(EGD)。由於大多數胃息肉在早期時不會有明顯症狀,通常是意外發現的,因此內窺鏡檢查是診斷胃息肉最有效的方法。在進行內窺鏡檢查時,醫生會取樣息肉組織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Biopsy),以確定息肉的類型和是否有癌變風險。 除了內窺鏡檢查外,非侵入性成像技術如CT掃描和MRI也可以用來檢測胃息肉,但通常只適用於較大的息肉。進行診斷時,醫生還會詢問病人的健康史和進行身體檢查,以收集更多有用資訊。 胃息肉必須切除嗎?胃息肉治療 胃息肉的治療,首先取決於胃息肉的種類、大小和成因。以下是不同類型息肉的治療方法: 小型息肉:如果息肉小於1厘米且無癌變風險,通常建議定期接受胃鏡監測 慢性胃炎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的息肉: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助減少息肉數量和大小 長期使用質PPI而致的息肉:建議停止或減少使用PPI,以減少形成胃底腺息肉的風險 大型或有癌變風險的息肉:較大(超過1厘米)的增生性及腺瘤性息肉都具較高癌變風險,建議盡快以內窺鏡切除術移除。此類息肉亦是醫生唯一建議必須切除的類型 胃息肉及胃息肉胃癌能夠預防嗎? 胃息肉的成因尚未明確,難以完全預防,但仍有一定的措施,可以幫助降低患病風險: 飲食調整:多吃水果、蔬菜和纖維,均衡飲食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降低形成胃息肉的風險 胃酸管理:減少攝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避免大吃大喝(尤其是睡前時間),以減少胃酸分泌 戒煙:吸煙會增加胃息肉和其他胃部疾病的風險,因此戒煙是預防方法之一 避免非必要的藥物:長期使用PPI和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可能導致胃潰瘍或增加胃息肉風險,如非必要建議減少使用 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是預防胃息肉胃癌的關鍵!40歲以上、特別是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風險因素的人士,建議定期接受胃內窺鏡檢查,發現早期胃息肉,盡早治療 無懼胃息肉變胃癌!Blue癌症及危疾保全面保障你! Blue健康達人以上介紹了3大胃息肉種類及癌變風險,並解說了可能導致胃息肉出現的原因及症狀。萬一不幸胃息肉演變成胃癌,Blue各種癌症相關計劃亦能為胃息肉所致的胃癌提供保障: WeCare 原位癌症保WeCare 全面癌症保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 大部分器官的原位癌症皆受保,包括大腸原位癌- 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毋需驗身及提供健康證明- 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級別- 大部分器官及階段的癌症皆受保,包括原位癌- 毋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 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級別- 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獲109%保費回贈- 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等38種常見危疾,亦包括原位癌等4種受保特別疾病- 毋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 針對3大主要危疾: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 為投保人子女提供免費危疾保障,高達HK$30萬- 毋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了解更多了解更多了解更多了解更多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1] 衞生防護中心 - 胃癌[2] 中大醫務中心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彭慶茵醫生 - [醫生錦囊] - 綠茵醫道 - 胃瘜肉一定要切?加州大學健康中心 - 胃息肉 |診斷與治療 Arq Gastroenterol - GASTRIC POLYP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6,000 digestive endoscopies PACE Hospitals - Gastric Polyps - Symptoms, Causes, Types, Treatment IJGII - How to manage gastric polyps DR Q M LEONG - Gastric/Stomach Polyps: Causes, Treatment, Prevention [2025] Cleveland Clinic - Stomach Polyps: Symptoms, Causes, Types & Treatment
癌症普遍成因有哪些?食物及篩查可防癌症?了解乳癌、大腸癌的癌症前兆
癌疾在全球多國都是頭號殺手,不少人購買危疾保險都是希望保障自己,一旦患癌也能獲得緊急資金支付醫療費用。今天Blue資訊團隊會為大家簡介香港十大常見癌症,讓大家了解癌症成因以及其中兩種癌症的常見前兆徵狀,同時提供防癌食物及兩種預防癌症的篩查方法。 香港十大常見癌症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公布的癌症統計數字,2021年香港10大常見癌症發病個案的統計如下: 排名癌症病發部位數字百分比1肺5,97815.5%2大腸5,89915.3%3乳腺5,59214.5%4前列腺3,0387.9%5肝1,7714.6%6胃1,3063.4%7子宮體1,2503.2%8甲狀腺1,1403.0%9非霍奇金淋巴瘤1,1242.9%10胰臟1,1162.9% 癌症成因 癌症是種複雜的疾病,可以由單一或多種因素引致,普遍的癌症成因包括: 遺傳因素:部分癌症具有遺傳性(特別是大腸癌、乳腺癌、肝癌及肺癌),患者可能因遺傳基因突變而更有機會患癌。 環境因素:我們日常身處的環境中或存在致癌物,令我們患癌風險增加。致癌物大致可分3類:石棉及甲醛等化學物質、輻射等物理能量,以及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會增加患癌風險,包括吸煙、飲酒、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預防癌症的方法 雖然癌症的具體成因難以一概而論,但我們可以採取適度的預防癌症措施以降低患癌風險,方法包括: 避免接觸致癌物: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接觸致癌物,最簡單的是不吸煙、少飲酒、避免經常並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等。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飲食均衡、有適量的運動習慣,並保持健康體重等。 定期接受體檢:早期發現並治療癌症,是預防癌症惡化的最佳手段,存活率會遠比後期發現及治療高。而多數癌症的早期症狀都不明顯,因此建議定期作身體檢查,以監管患癌的風險。 防癌食物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慢性炎症與癌症的關係密切,因此減少體內發炎對於防止患癌有重要作用。而另一些研究也建議為紓緩身體慢性發炎,我們應該增加 Omega-3 同時減少 Omega-6 的攝取比例,例如核桃、鯖魚、三文魚等富含 Omega-3 的食物,變相都有助防癌。另一方面,致癌性存疑的食物如阿斯巴甜等代糖,於飲食上亦應盡量避免。 一些研究表明,多吃蔬果等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及抗氧化物的食物,都可能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白菜等的十字花科蔬菜、番茄、士多啤梨、木瓜等,都是推薦的防癌食物。 癌症前兆:乳癌徵兆症狀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推算香港每16名婦女便有1人會患上癌症[2],所以知道乳癌的癌症前兆症狀十分重要。女性可以留意以下3個部位有否出現異常: 1. 乳房 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甚至是出現兩側乳房不對稱 皮膚出現凹陷、發紅或變厚 有硬塊(尤其是新長出來的) 不尋常的疼痛 (特別是新發現、局部和持久不散的) 2. 乳頭 乳頭內陷或有其他異常變化 疼痛、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 乳頭周邊出疹 3. 腋下 腋下腫脹或有硬塊 疼痛持續 乳房硬塊 - 如何自我檢查乳房? 除留意乳癌的癌症前兆外,女性由20歲開始應該每月自我檢查乳房,以便熟悉自己乳房狀況,更易察覺任何異常變化。檢查的方法如下: 首先將五指併攏以指腹按壓 雙手垂直放鬆,觀察乳房形狀是否突然改變、有無異常腫塊、皮膚凹陷或紅腫 抬起右上臂,左手按壓右側乳房,以乳頭為中心順時鐘檢查,由內而外摸索三至四圈;左側乳房則換右手按壓,方式亦同 平躺下來,右肩下放靠枕,右手彎曲置於頭後,以步驟二的方式檢則右側乳房,左側乳房亦同 除了乳房,也須檢查腋下淋巴是否腫大,最後以兩指擠壓雙側乳頭,檢查有無異常分泌物 癌症前兆:大腸癌初期徵狀   大腸癌在眾多癌症中是頭號殺手,如果我們能及早識別癌症前兆,有助提早診斷,提高治癒的機會。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逾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癌症篩查的重要 篩查是指為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以便找出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如屬高風險族群,例如家族中有癌症病史,建議多接受癌症篩查,如有潛在癌症亦能及早發現。 乳癌的癌症篩查主要為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乳房檢查,而常見的大腸癌的癌症篩查方法則包括:大便隱血測試、乙狀結腸鏡檢查和大腸鏡檢查。而較先進的虛擬大腸鏡檢查和大便DNA測試正在發展當中,有可能成為日後大腸癌篩查的方法。 此外,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3也有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以預防大腸癌。 Blue的癌症保障產品 了解過癌症成因及前兆,以及預防癌症要從防癌食物及篩查著手後,可以考慮為自己及身邊人添加多一份保障。Blue提供針對不同範圍的危疾保障計劃:「WeCare危疾保障計劃1」針對癌症、心臟病及中風;亦有專門針對不同程度癌症的「全面癌症保障計劃」及「原位癌保障計劃」,可因應不同需要,靈活揀選保障範圍。毋須驗身或提供健康證明,全程網上辦妥,方便快捷! 以上產品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專頁。 資料來源: 1.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 2. ^Health.ESD life - 【女性癌症探索系列(一)】乳癌原因、徵兆及乳房檢查 3. 大腸癌篩查計劃 4. 家庭健康服務 - 乳癌預防及篩查 5. CancerCare.hk - 十大抗癌食物,你吃對了嗎? 6.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isk Factors: Diet 7. 早安健康 - 為何慢性發炎會養出癌症?癌症患者抗發炎解決方案
【惡性腫瘤】預防癌症基本步: 一級致癌物一覽
身體機能活動,有賴於細胞的正常生長,以及有規則地代謝。有些細胞一旦出現異常,失控地持續增生,便會形成腫瘤 。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有甚麼分別? 如果您發現自己的肩部、背部、手腳等有硬塊,先別擔心,不是所有腫瘤都是癌症。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而且只是有「局限性」地生長,並不會隨淋巴、血液或體液等轉移至其他器官。良性腫瘤可能是因脂肪細胞異常增長的「脂肪瘤」,由於它並不會擴散,生長緩慢,對人體的危害較小。 相反,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會侵蝕附近組織及轉移到其他器官,也就是俗稱的癌症,會構成生命威脅。癌細胞會透過我們的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任何一個角落,難以根治,而且亦有機會復發。 癌細胞如何擴散? 癌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在這些循環系統形成的腫瘤,本來留守於原來位置,但癌細胞的力量相當於健康細胞的200倍 ,當癌細胞不斷聚集,便能突破血管壁,衝破封鎖並擴散到人體的其他器官。 癌症主要成因 當發現患上癌症時,患者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由癌前病變發展至癌症,其實並非一朝一夕,細胞經不同因素而累積若干突變,才會爆發形成。 不良嗜好:吸煙、酗酒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煙草中的物質是致癌因素之一,在全球造成約22%的癌症相關死亡; 不健康的飲食方式:高糖、高鈉、高脂肪及少食蔬果等; 病毒:某些病毒會引起癌症,例如可經性接觸傳播的人類乳頭瘤病毒 (HPV),有70%以上的子宮頸癌均由HPV引起。還有經幽門螺旋桿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致癌性感染; 城市空氣污染:於2010年,全球因空氣污染造成的肺癌死亡超過22萬人。城市的工業化,對汽車、工廠及發電排放的規管不周,加上人口密集情況嚴重,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紫外線輻射:日光中的紫外線及長期與高溫物質接觸,都可能和皮膚癌有關。輻射達到相當大的份量,就會令細胞產生變化。 留意一級致癌物 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將致癌分級以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為依據,將致癌物分級為以下級別: 1類致癌物明確的人類致癌物2A類致癌物很可能導致人類癌症2B類致癌物可能導致人類癌症3類致癌物不明確是否能導致人類癌症4類致癌物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症 而經歸納後,共23種一級致癌物質如下: 煙草包括二手煙酒精黃曲霉毒素幽門螺旋桿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HPV16, 18, 31, 33, 35, 39 等類型太陽紫外線苯鹹魚氣體如 一氧化碳、氡氣金屬如鎘、鉛、鐳煤灰或煤焦石油雌激素避孕藥或合併避孕藥藥物如三苯氧胺檳榔木屑石棉山埃製造傢俱、 橡膠業、印刷業加工肉類 1類致癌物有大家所熟知的黃麴黴毒素、尼古丁、苯並芘(燒烤、煎炸食物)、檳榔等。還有些多少聽說過的比如砷、鎘、苯、甲醇、氡、煤焦油、X射線、載奧辛(瀝青)。而日常生活中較接觸到的就包括:酒精、鹹魚、紫外線、室內燒煤、橡膠工業和木屑等等。 不要低估癌症治療費用 現時大部份治療癌症的及所有免疫治療藥物均要自費,於政府醫院治療晚期癌症平均費用為港幣26.6萬元,而私家醫院的更高達港幣129萬元。如果我們健康時沒有未雨綢繆,日後不幸患癌,高昂的醫療開支將為自己及家人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 Blue的危疾保障計劃 Blue的危疾保障計劃專門針對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三大主要危疾,保障額高達港幣250萬元,為應付不幸患癌而衍生的龐大醫療開支提供財政支援,買個安心,防患於未然。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為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定息儲蓄保險、5年期高息儲蓄保險、人壽保險、意外保險、危疾保險、門診醫療保險等多種產品。由獲取網上報價、付款、到申請索償,全程網上辦妥。如在申請時遇到任何困難,或想與我們直接對話,了解更多有關保險計劃的細節,亦可聯絡我們的客服團隊,為你解決各種申請疑難。 #產品及優惠均受其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資料僅供參考之用。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若您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您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資料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 - 癌症 (2018年9月) 東方日報 - 空氣污染列「第一類致癌物」(2013年10月) 香港防癌會 - 認識癌症成因 BBC - 癌細胞擴散轉移成噩夢科學家發現其抱團突圍機制 (2018年10月) 文匯報 - 逾半港人低估癌藥治療費 (2018年7月)
【癌症飲食】癌症病人飲食指南:飲食禁忌及營養補充
根據醫院管理局公佈的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超過35,000 宗,即每日平均新增96人確診癌症。癌症雖然可怕,但現代醫學水平不斷進步,不時出現治療癌症的新方法,增加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除治療以外,飲食習慣對癌症前期、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甚至是癌症康復者都非常重要,有助補充治療期間身體流失的營養,促進身體復原。 一般情況下,癌症病人於飲食上有甚麼禁忌?治療癌症期間又需額外注重甚麼營養?Blue資訊團隊為你提供癌症病人飲食指南。 癌症飲食和營養 癌症患者的飲食影響他們對癌症治療的承受能力,以及進行治療後的復原速度。癌症患者可以補充熱量及蛋白質、多攝取各類維他命及礦物質、以及均衡飲食為大前提。 癌症飲食:補充熱量及蛋白質飲食 攝取充足的熱量能助患者自體細胞有能量對抗癌細胞,避免身體因熱量不足而要轉化蛋白質作能量使用,令蛋白質不能發揮其修補組織的作用。   高蛋白質飲食則有助癌症患者建造和修補細胞組織,提升他們在治療期間身體復原的速度,尤其當癌症患者接受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性治療(電療)治療後,身體會消耗大量的蛋白質修補組織和對抗感染。 台灣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江仕峰建議癌症患者每日攝取的蛋白質量應比患癌前多出50%,熱量則應增加20%。美國癌症協會也有就癌症患者如何攝取蛋白質和熱量制定飲食指南和食譜建議,建議患者可從魚類、家禽、瘦紅肉類、蛋類、低脂乳製品、果仁、干扁豆類等食物中攝取蛋白質。 不過患癌的部位及癌症病情變數大,每名患者的體重、身體狀況、罹患癌症的種類與期數、治療方法等有異,故此,患者在嘗試任何癌症飲食療法前,也應先向營養師和主診醫生等人諮詢意見,以免因突然改變的飲食習慣對身體造成負擔或引起其他副作用。 癌症食療 紓緩治療副作用 現時較常見的癌症療法包括化療和放射性治療(電療),每種療法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適,因此對應各種癌症治療方法的飲食建議也有不同。 化療主要副作用: 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時,癌症患者主要不適來自藥物對腸胃引起的不良症狀,患者有機會胃口變差,減少進食,導致體內電解質及體液不平衡,造成體重下降,更可能誘發食道炎、胃炎、口腔黏膜發炎、味覺異常、腹瀉等。 放射性治療(電療)副作用: 放射性治療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味覺異常、口腔潰爛、唾腺受損導致液不足、吞嚥困難、牙齒受損導致咀嚼功能受限,同樣影響患者進食份量;假如照射部位為腹部,更有機會造成腸道組織水腫、腹瀉甚至潰瘍等症狀。 針對以上癌症治療副作用,我們根據參考資料,整合出以下進行化療或電療後的飲食建議及食譜: 癌症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飲食建議食物 / 食譜建議唾液減少唇乾舌燥減少進食乾澀粗糙質感的食物多進食水分或汁液較多的菜式和食材隨身帶備飲料,適時補充水分高水分、多汁的水果,如西瓜有助剌激唾液分泌的飲料,如菊花荼、蔗汁等生津解渴湯水:冬瓜薏米水、竹蔗茅根水、酸梅湯食慾不振嘔吐噁心少食多餐、餐前可適量進食開胃小食固體食物與流質食物中混合進食用餐時盡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由患者自行煮食服用醫生處方的止嘔藥抑止噁心感覺在白粥、湯品、麥皮等等流質食物中加入肉碎、豆類、蛋類食物開胃食物:酸菜、果汁等使用低脂、酸味或鹹味較強的調味或食材味覺異常轉變烹煮食材的方法以香氣和濃味為主避免使用苦味突出的食材使用酸味、甜味較強的調味或食材有助去除口腔異味的飲料:果汁或茶改用白肉,如魚類、雞肉、蛋類等等食材口腔潰爛吞嚥困難以濕潤軟稔的食物為主可因應需要將食物攪碎至流質狀態食用兩餐之間,可增添營養保充劑多漱口,保持口腔濕潤以粉麵代替米飯軟稔食物:魚肉、豆腐、蛋類 癌症手術前後飲食 部分癌症,例如胃癌、腸癌等,患者可能有需要進行分泌及消化系統手術或檢查。手術或檢查前的一段時間內,患者或需完全禁食,因此在禁食前的一餐便成為支撐患者禁食和手術期間的主要營養來源,以下是一些手術前的飲食建議: 1. 高蛋白食物 正如前文所述,蛋白質有助提升手術後組織復原速度,並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2. 低渣飲食 盡量以減少食物渣滓殘留在消化系統為前提,盡量避免進食難被消化的食物,如粗糙的肉類纖維、高纖食物,如纖維量較多的蔬菜、果汁等等。 3. 流質飲食 以流質食物為主,通常在手術前或完全禁食前一至兩天會由醫生指示和監察下進行,目的在於減少腸胃負擔,消除腸道脹氣,為手術作好準備。流質食物包括:湯、無渣或低渣果汁、運動飲料等。 至於手術後,癌症患者也不適宜馬上進食固體食物或大量進食,經醫生診斷和評估後,才可以循序漸進地恢復正常飲食,通常會由流質食物開始,待身體適應後才逐漸轉為低渣食物,最後才回復正常飲食。 癌症病人的飲食禁忌 癌症非一時三刻可痊癒的疾病,在整段抗癌治療期間,飲食對患者病情的影響著實不輕,以下為一些癌症病人的飲食禁忌事項: 1. 飢餓療法有用嗎? 飢餓療法是坊間流傳的癌症食療,飢餓療法的理論為透過低醣飲食,斷絕癌細胞的養分供給,以阻止癌細胞分裂,將其殺死。 需留意飢餓療法不具針對性,亦即是人體所有細胞均會受到影響。當患者的免疫系統正對抗癌細胞入侵,又或者正接受癌症治療,人體其實需要比平日更多的熱量和蛋白質提供能量和促進組織修補。飢餓療法有機會先餓死正常細胞,甚至導致患者缺乏基本能量和蛋白質對抗癌症。 2.  適量使用營養補充劑 適當地攝取營養補充劑有助患者維持營養均衡,特別是受到化療或電療的副作用影響時,營養補充劑就能夠發揮作用,為吞嚥困難的患者提供補充維生素的方法。 但患者需注意不應該過量進食營養補充劑,或偏重於進補,進補食品如雞精、人參等並不能取代正餐。均衡飲食,攝取適量維生素、蛋白質和熱量,使患者有足夠的飽腹感才是合適的做法。另外,患者使用營養補充劑前,宜先徵詢醫生意見,避免引起副作用或與藥物相沖。 3. 小心選擇高脂食物 脂肪雖然可以提供大量熱量,但脂肪也有分高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兩種。攝取過多高飽和脂肪只會對患者的心臟、心血管和消化系統造成負擔,有機會令病情雪上加霜。故此,患者應盡量避免高飽和脂肪食物,例如:牛油、全脂乳製品、椰子油、蛋糕、肥豬肉等等。 Blue全新危疾保障計劃  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 買危疾保險無非想患大病時得到財務保障,但又怕從未索償會白交保費?Blue全新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為你提供危疾保障,如保單期滿時從未於保障期內成功就受保危疾索償,更可以獲得已繳總保費的109%回贈#! 計劃涵蓋38種常見危疾,一旦確診可獲保障額100%的賠償^;計劃同時保障4種特別疾病,包括良性腫瘤(須接受切除手術)、原位癌、早期惡性腫瘤及其他須入住深切治療部的疾病,不幸確診可額外獲保障額之20%的現金賠償+。 擔心買危疾保險從未索償就會浪費金錢?有WeCare109%回贈危疾保,讓你不用再擔心白交保費,攻守兼備。 成功以指定保費投保WeCare109%回贈危疾保 送HK$1,000身體檢查電子現金劵 Blue推出限時優惠,即日起至推廣期內,成功以指定保費投保WeCare109%回贈危疾保,便可獲得HK$1,000身體檢查電子現金劵#,讓你自選指定身體檢查計劃,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詳情請參閱:https://bit.ly/3JFgnvZ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為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提供定息儲蓄保險、5年期高息儲蓄保險、人壽保險、意外保險、危疾保險、門診醫療保險、Top Up門診醫療保險等多種產品。由獲取網上報價、付款、到申請索償,全程網上辦妥。如在申請時遇到任何困難,或想與我們直接對話,了解更多有關保險計劃的細節,亦可聯絡我們的客服團隊為你解決各種申請疑難。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有關產品及優惠均受其條款及細則約束,有關詳細請參閱產品主頁。 ^危疾保障的應付金額相等於以下之較高者:  a.最新保障額的100% 或  b. 截至診斷患上有關危疾當日已繳總保費的100%; 扣除  c. 任何已付或應予支付特別疾病保障,若:  i. 危疾於相關特別疾病診斷之日起一年內,並由該特別疾病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引起或產生(全部或部分),或  ii.  因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而支付特別疾病保障,並於該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診斷之日起一年內診斷患上危疾;及 d. 任何負債。 +每張保單只會支付特別疾病保障一次。特別疾病保障額外提供保障額20%的賠償將不適用,並會從危疾保障的應付賠償中扣除,若: a. 危疾於相關特別疾病診斷之日起一年內,並由該特別疾病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引起或產生(全部或部分),或 b. 因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而支付特別疾病保障,並於該其他疾病(須入住深切治療部)診斷之日起一年內診斷患上危疾。 免責聲明: 本文由Blue資訊團隊撰寫。本文刊載的資料及健康資訊只供參考,並不屬及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你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香港防癌會 - 認識癌症成因 Hello醫師 - 大腸癌患者飲食指南!5個飲食原則與7種禁忌食物 BBC News - 健康飲食: 飽和脂肪真相大公開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Guideline fo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Benefits of good nutrition during cancer treatmen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Nutrition for People With Cancer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Nutrition for the Person With Cancer During Treatment 癌症基金會 - 癌症與飲食 元氣網 - 別癌餓/吃素抗癌?9個觀念先搞清楚 Commonhealth - 不輕言放棄治療 「癌症飲食禁忌」:癌症患者要避免的4個飲食禁忌 Comonhealth - 癌症術前怎麼吃?4大關鍵步驟,營養不煩惱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 癌症病人的飲食禁忌 HEHO - 癌症手術前後怎麼吃?營養師破除迷思、分享正確營養補充方法 台灣癌症基金會 - 手術前、後的營養照顧 台灣癌症基金會 - 癌症患者的飲食原則 台灣大千綜合醫院 - 蛋白質補得好,抗癌沒煩惱!癌友必知蛋白質補充「眉角」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癌症飲食和營養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HKCaR) - 2019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HKACS - 給癌症病人的飲食指引(營養:增強病人對治療的承受力和加速復原)
胃癌成因及病徵有哪些?香港普遍胃癌檢查及治療費用
胃癌(亦稱胃腺癌),是指發生在胃黏膜腺體細胞的惡性腫瘤。根據政府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2020 年胃癌是香港第六大常見癌症,單年即有 1,197 宗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 3.5%,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癌症之一。Blue資訊團隊以下為大家介紹胃癌的成因、病徵及診斷方法,並簡述普遍胃癌檢查及治療的費用範圍。 胃癌成因 胃癌的常見成因包括: 幽門螺旋菌感染:幽門螺旋菌感是胃癌最常見的風險因素,最常見為經過口水傳染。 年齡及性別:年紀較大(50歲或以上)的男性患胃癌風險較高。 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攝入鹽分過高的食物、醃製食品及煙燻類食物等。 吸煙:吸煙者患胃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 家族病史:如有家族成員曾患胃癌的個案,其他家族成員患胃癌的風險會較高。 慢性胃炎及胃瘜肉:長期胃炎及某些類型的胃瘜肉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胃癌病徵 腸胃不適作為都市病之一,於香港並不罕見,然而不少胃癌病徵與腸胃不適重疊,因此尤其要注意以下症狀: 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為胃癌最常見的病徵之一。 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若沒有明顯原因則尤其要注意。 消化不良或胃酸倒流:若過往不曾出現食道及胃部問題,應該特別留意。 噁心或嘔吐:嘔吐物之中或會伴隨著咖啡色狀的物質。 貧血或乏力:因胃腸道慢性失血而成的貧血所導致。 吞嚥困難:特別是在病變靠近食道的情況,會出現吞嚥困難。 便血或黑便:可能是胃出血的跡象。 如持續出現以上症狀,或已經排除其他普遍的成因但未能確定病因,都建議立即尋求醫生的診斷。 胃癌診斷方法 胃癌診斷普遍從內窺鏡檢查開始,若發現可疑病變則會進一步作活組織切片檢查,以至其他檢查。 一般胃癌診斷方法包括: 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透過內窺鏡觀察胃黏膜,尋找有否異常的區域,並進一步作活組織切片檢查。 活組織切片:在內窺鏡下取得胃部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學檢查確認癌細胞。 影像檢查:包括腹部超聲波、CT 掃描(電腦掃描)或 PET-CT 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等,用於評估腫瘤的範圍,以及有否出現癌細胞轉移。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液學檢查,以檢測有否潛在貧血、肝功能異常或腫瘤標記(即癌細胞的副產品)。 胃癌的治療手段 胃癌有多種治療手段,主要取決於患者被確診胃癌時所處的期數作選擇。例如早期發現的胃癌有較大機會憑手術方法根治,可惜逾半胃癌患者於確診時已到中晚期,或已經有癌細胞轉移的情況,因此要採用其他治療手段。胃癌治療手段包括: 外科手術:若早期發現胃癌,可以憑手術切除部分或整個胃部。 化學治療:使用藥物殺死或抑制癌細胞生長,可以作為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或是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療。 標靶治療:屬於化療的一種,使用更先進的藥物,特別針對癌細胞的特定分子,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副作用。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以高能輻射摧毀癌細胞,通常與化療配合使用。 免疫治療:最新的治療選項之一,利用藥物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 香港胃癌檢查費用及治療費用 於香港,胃癌檢查費用因檢查中心、診所和醫院而異。由於公立醫院的費用按照醫管局的醫療收費,一般都會較胃鏡檢查中心、診所或醫院等私家醫療體系的胃癌檢查及治療費用較為親民,以專科門診計算,首次診症 HK$135,其後每次診症 HK$80,每種藥物 HK$15。 至於私家醫療體,綜合網上資料,胃鏡檢查費用就介乎 HK$4,000 至 HK$12,300 之間,胃鏡檢查亦可以與瘜肉切除手術同時進行,亦分日間檢查與住院檢查兩種價錢,價錢由 HK$11,097 至 HK$75,642 不等。其他檢查方式包括腹部超聲波、CT 掃描、PET-CT 掃描,這些胃癌檢查的相關費用亦根據項目及醫療機構而定。 胃癌治療費用同樣取決於治療方案與醫療機構,手術切除、化療、電療或標靶治療等療法的價錢都不同。公立醫院的費用較低但輪候時間普遍較長,治療選擇亦較少;接受私家醫院治療毋需長時間輪候,但需要病人自付較高的治療費用,新型標靶藥物治療費用尤其高昂,針對胃癌的標靶藥曲妥珠單抗費用就需要 HK$30,000,建議提早投保醫療及危疾保險保障自己,以應付萬一患癌時要面對的高額治療費用。 以下為有關胃癌保障的推介產品: WeCare 全面癌症保WeCare 原位癌症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產品特點大部分器官及階段的癌症皆受保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大部分器官的原位癌症皆受保,包括多種香港常見的原位癌,如子宮頸原位癌、乳房原位癌及大腸原位癌等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更改保障計劃針對3大主要危疾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保障額為HK$10萬至HK$250萬為18歲以下子女提供高達HK$30萬免費危疾保障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獲109%保費回贈涵蓋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38種常見危疾額外涵蓋原位癌等4種特別疾病失業可申請延遲繳交保費最多1年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了解胃癌成因、病徵後,如遇異常的腸胃或消化道不適應該及早求醫,以診斷有否患上胃癌的可能。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或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 - 本地癌症 - 香港常見癌症 - 胃癌 衞生防護中心 - 胃癌 香港醫院管理局 - 醫療收費 Hello 醫師 - 胃癌初期如何發現?認識胃癌早中晚期症狀:體重突然減輕、血便快治療 早安健康 - 照胃鏡發現胃息肉,會變胃癌嗎?醫:多半良性但2種症狀要小心
乳房硬塊不等於乳癌!了解乳癌成因及化療、電療費用
洗澡時摸到乳房疑似有硬塊微微隆起?乳房不時分泌異物?以上都是乳癌的常見症狀,令人懷疑自己是否患了乳癌。其實,乳癌亦可以是毫無預兆地出現。與其擔心自己患有乳癌,不如盡早了解乳癌的成因及乳癌的電療及化療費用,做足預防措施,即使不幸發現也可及時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案,免得錯失治療良機。 乳房硬塊便是乳癌? 不少人都以為乳房有硬塊便等於患上乳癌。實際上,乳房硬塊雖是乳癌症狀之一,但有硬塊未必等於患了乳癌。當女性經期前,荷爾蒙會使乳房裡的液體積聚,因此摸起來可能會有些硬塊的感覺;另外女性懷孕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一般在數天後會漸漸消失。 女性除了經期來臨及懷孕時會出現乳房有硬塊的情況外,患有脂肪瘤、皮下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葉狀瘤等良性腫瘤,亦會使乳房附近出現有硬塊的感覺。一旦腫瘤轉為惡性便會變成乳癌,因此如果乳房持續有硬塊,建議大家盡快尋求醫生協助。 乳癌是怎樣形成的?了解乳癌的成因 為大家介紹乳癌成因前,需先了解乳房的結構。一般女性的乳房是由脂肪組織包裹著多塊乳葉,每塊乳葉都由乳腺管連接著乳腺。 最常見的乳癌出現於乳腺管及乳腺小葉內壁,一旦這兩個部位的細胞出現不正常的分裂及細胞繁殖,便有機會形成腫瘤。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若為惡性,便屬於乳癌。由於乳房的組織連接著其他身體部位,例如淋巴管、淋巴結等,如果不及時處理和正視問題,癌細胞就有機會轉移至其他部位。 乳癌有什麼症狀? 了解乳癌的成因後,接下來便為大家介紹乳癌會出現那些症狀。於乳癌初期階段,患者的乳房會有硬塊、皮膚凹陷、皮膚組織變厚,以及乳房大小和形狀有改變等症狀。此外,乳頭和乳暈都會出現凹陷、形狀變化、硬塊及異常分泌物等症狀。 不過由於女性處於經期、懷孕及餵哺嬰兒時也會有如乳房柔軟度和形狀出現變化的徵狀,故此女性要懂得分辨,才可以於身體感到任何不適時立即求醫,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有什麼因素導致患上乳癌? 每位女性患上乳癌的原因各有不同,根據過往乳癌案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因素: 家族及個人病史 如果家族病史中有直系親屬(如媽媽、姊妹等)於 50 歲前患上乳癌,由於遺傳因素,基因有較高潛在風險發生突變,因而患上乳癌。另外,若家族病史裡沒有人罹患乳癌,但自己曾經患上良性乳房疾病(例如非典型乳腺增生)、子宮內膜癌,亦有較大可能誘發乳癌。 經期 若女性過早初經(12 歲之前)或是過遲停經(約 55 歲之後),身體會累積過量的雌激素荷爾蒙,增加患上乳癌的機率。 肥胖 脂肪會使身體製造雌性荷爾蒙,因此肥胖人士會有較高的機會罹患乳癌。 個人習慣 如果有進食加工食物、吸煙、酗酒及大量攝取動物脂肪等不良習慣,亦會提升罹患乳癌的機率。 本地乳癌新症數字呈上升趨勢 根據醫管局轄下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HKCaR)的統計數據,2020 年香港新增 4,988 宗乳癌新症,相比起 2010 年的 3,025 宗新有顯著上升,增幅近6成5[1]。雖然情況使人擔憂,不過若女性平時有定期做身體檢查的習慣,當感受到身體不適又會向醫生求助,便可有效監測病情,即使患上乳癌也能及時接受治療,減低惡化機會。假若女性不幸患上乳癌,又有什麼治療方法? 常見的乳癌治療方法 現今醫學發達,醫生可以依據病患的病情給予適當治的療方案。目前治療乳癌的方案包括:外科手術、電療、化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外科手術 若情況許可,醫生將切除帶有癌細胞的乳房部分,以防癌細胞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乳房重建手術,以義乳或皮瓣移植的方式代替被切除的乳房。 電療 電療是現時治療癌症的常用方案之一,亦即是透過高能量射線把癌細胞殺死。 化療 化療是另一常見的癌症治療方案,醫生透過藥物控制病情,並逐漸將癌細胞殺死。化療藥物在消滅癌細胞期間,同時有機會消滅正常細胞,以致身體產生不同的副作用,例如噁心嘔吐、疲勞、脫髮等。[2] 標靶治療 部分化療藥物會使病患身體出現不同的副作用,標靶藥物則是針對特定癌細胞的生長基因而研發,阻止癌細胞生長及修復,令癌細胞慢慢死亡,以減輕傳統化療藥物對身體帶來的副作用。 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失衡是乳癌的成因之一,為了控制身體荷爾蒙,醫生或會切除患者的卵巢,以防身體有過多的女性荷爾蒙和黃體素,從而避免刺激癌細胞增生。 乳癌治療費用 眾所周知癌症治療的費用不低,費用的多少取決於病患的治療次數及治療項目。根據各大醫院的收費價目,乳癌電療費用約HK$3至HK$10萬,乳癌化療費用則約HK$4至HK$10萬不等,連同其他入院、手術、檢查、藥費、住院及診費,動輒便要幾十萬元,甚至有機會過百萬元,令患者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乳癌治療費用不菲,我們雖然無法控制何時發病,但大家可做的是未雨綢繆為自己及早作出保障。找一間保費合理、高保額而且保障範圍全面的保險公司投保,即使不幸確診乳癌,病人亦無須為乳癌電療及化療費用過於擔心。 如你擔心未來患上乳癌,現階段又可以做什麼?Blue 危疾保險計劃涵蓋癌症,為你的健康做足萬全的保障。投保後若確診乳癌等危疾,我們將提供一筆保障金額,助你應付醫療開支或給予家人作經濟支持。以下為針對乳癌防範的推介產品: WeCare 全面癌症保WeCare 原位癌症保WeCare 危疾保障計劃1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產品特點大部分器官及階段的癌症皆受保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可更改保障計劃大部分器官的原位癌症皆受保,包括多種香港常見的原位癌,如子宮頸原位癌、乳房原位癌及大腸原位癌等無需驗身及健康證明,只要回答簡單健康問題即可投保保證續保及更改保障計劃針對3大主要危疾涵蓋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保障額為HK$10萬至HK$250萬為18歲以下子女提供高達HK$30萬免費危疾保障保障期內未曾索償可獲109%保費回贈涵蓋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38種常見危疾額外涵蓋原位癌等4種特別疾病失業可申請延遲繳交保費最多1年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以上為大家解答了乳癌與乳房硬塊的關係,並介紹了乳癌成因、化療及電療等乳癌費用。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或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1. 癌症基金會 -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 2. 醫院管理局 - 2020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