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專欄

促進香港FinTech 培育年輕企業家科創精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世界級的金融基建以及卓越的人才優勢。可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 發展方面,香港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差距。一份由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
日常測試
我正在測試這篇文章 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中文测试, This is English test 。It’s difficult to say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the code is supposed to do and what’s happening when it’s executed. One potential issue with the code you provided is that the resultWorkerErr channel issed, which means that the code could potentially hang if the resultWorkerErr channel is never written to. This could happen if b.resultWorker never returns an error or if it’s canceled before it has a chance to return an error.
儲蓄險大革新 網上保險填補市場缺口
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人在年初都訂下理財儲蓄大計。市場上的儲蓄產品種類繁多,消費者應該如何選擇? 港人理財習慣:儲蓄保險為三大理財產品之一 在談及考慮因素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相關的研究結果。筆者公司於去年第三季委託研究公司進行「Blue Customer CouncilTM」調查,訪問了321名24至59歲人士,其家庭月入為30,000港元或以上,並表示會考慮於網上購買人壽保險。 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在設計儲蓄投資組合中,平均會將22%資金投放在股票,而對定期存款及儲蓄保險的配置則分別為21%及11%,其他產品包括強積金(8%)、基金(6%)、債券(4%)等。 換言之,儲蓄保險為受訪者考慮的三大理財產品之一,可見其深受市場歡迎。 港人將儲蓄保險與活期存款、股票比較 調查亦顯示,當受訪者考慮購買儲蓄保險產品時,63%人士會把儲蓄保險與活期存款作比較,亦有53%人士會與股票作比較。 股市波動大、不穩定性高,能否保本也要視乎市場情況;定期儲蓄明顯較股市投資穩定,但在低息環境下回報較微。相對而言,儲蓄保險是一種能夠提供較為穩健回報的理財工具。 然而,儲蓄保險又是否「萬能」? 傳統儲蓄保險有效鎖定回報 但繁瑣並缺靈活性 不少朋友曾向筆者分享他們對傳統儲蓄保「又愛又恨」,這些傳統產品大都標榜有助財富增值,但產品設計卻非常複雜兼藏「魔鬼細節」,普遍予人感覺難明、難買,購買過程亦通常涉及面談。 大部份傳統儲蓄保往往要捆綁資金十年、廿年、甚至三十年或以上才能「回本」,而且一般有提款限制,例如客戶一旦在保單期滿前退保,便有機會支付退保費用或損失累積的現金價值。 想消費者所想 革新網上儲蓄保險的出現 筆者深信保險產品的發展應由客戶主導。要為市場帶來嶄新的網上儲蓄保,產品必需符合消費者期望。 我們同一項調查亦有訪問客戶對儲蓄保產品的取向,發現83%受訪者認為保證回報3%、可靈活取款的五年期儲蓄保險產品甚為吸引。 合符客戶「心水」的這類儲蓄保其實適合廣泛的客戶群,例如投資者面對市況波動,也希望能「進可攻、退可守」,即一方面尋找低風險金融產品以優化其整體財務組合,又同時希望產品可隨時「鬆綁」,靈活提取本金和利息。此外,對於希望於退休前穩健地為儲蓄增值的準退休人士,或是希望在財政緊張時能易於管理現金流的家庭,這類結合保證及靈活的產品也有一定需求,可見是儲蓄保險產品市場的一大缺口。 筆者公司近期回應消費者需求,推出全新的儲蓄保產品,結合保證平均回報達3%及靈活提款無收費兩大特點,填補市場上的產品缺口。網上平台亦能夠讓客戶容易地提取戶口款項。 網上保險市場開始出現更多供款期短、提款靈活,及保證回報更有競爭力的網上儲蓄保。網上保險公司移除中介人及所需佣金,所節省的開支能用於提供更高的回報率,以及更高靈活性。 筆者深信在想消費者所想的大前提下,網上保險絕對可以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註:3%指以一筆過供款的「WeSave定息儲蓄保S1」美元保單計算之平均五年派息率。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開發網上人壽保險與傳統保險產品大不同?
很多人認為「網上保險」等於把傳統保險產品放到網上,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真正的網上人壽保險公司會就網上渠道的特點及客戶的需要,以設計簡單靈活的產品,並簡化投保體驗,讓客戶可以自己作出選擇,自主其保障。 中介人的考量? 傳統人壽保險公司大多透過中介人為主要渠道銷售,他們在開發產品時往往要把經紀佣金放在考慮範圍內,而一般產品的佣金比例可以相當高昂,例如某些傳統的人壽保障產品,第一年的經紀佣金或可佔首年保費五成或更高的比例。基於這樣的考量,市場上很多相關產品的年期會較長,而且不能更改計劃內容;保障成分亦相對會較低,客戶須繳付較高的保費作為「儲蓄」成分,最後或要等候十年以上才可「回本」。 反觀,網上保險銷售不牽涉中介人,因此產品開發時不會被經紀佣金這個因素「縛死」,可以跳出傳統框框,研發供款年期較短、保障額可隨時靈活更改的純人壽保障方案,滿足市場和客戶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需要。 產品特點廣泛=創新? 市場上對保險產品開發似乎存有一種誤解,就是產品特點愈多,產品便愈「創新」,因此市面上很多產品也比較複雜,消費者難以理解。以危疾產品為例,很多產品的保障範圍可多達百多種危疾,可是當中卻包含很多可能「聽都未聽過」的疾病,未必是客戶真正需要的保障。 事實上,網上保險產品的創新不單在於「加」,更要懂得「減」,省去多餘的保障成分,提供直接到位的保障。 我們在設計危疾保障計劃時,首要是考慮及了解客戶真正所需。我們發現,根據衛生署數據1,2018年首四種致命疾病中,惡性腫瘤、心臟病及腦血管病佔其中三位;而醫院管理局2015至2016年度統計年報2顯示,癌症是2015年香港人頭號住院之原因;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心臟病發作則排名第四。因此,我們設計危疾保障時,重點針對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這三大主要危疾。我們深信消費者與其把保費花在「偽創新」的保障範圍,倒不如將保費集中投保於自己可能較真正需要的保障上。 品牌創新精神 我們在產品開發方面展現的創新,正好印證了Blue的精神。 我們的品牌名為Blue,其實說起來也有個小故事。在建立品牌的時候,我們想了百多個名稱,仍未能找到一個名字可以完全展現我們的精神。有一天筆者在開會,望出窗外看見一片藍天,想起一句「Sky is the Limit 」,於是便想到以Blue作品牌名稱。 「Blue」有三層意義:「創意思維」(Blue Sky Thinking) 、「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 、「保險藍圖」(Insurance Blueprint) 。我們希望不斷創新,開創未來人壽保險的藍海,讓客戶自主其保險藍圖。 有些人或會覺得「Blue」有點憂鬱的意味,就正如有人對保險的印象不甚正面。我們則希望改變大眾對「Blue」的詮釋,透過創新改變市場對保險的看法。 1. 衛生署《二零一八年按主要死因、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死亡數目》 2. 醫院管理局《2015至2016年度統計年報》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促進香港FinTech 培育年輕企業家科創精神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世界級的金融基建以及卓越的人才優勢。可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 發展方面,香港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差距。一份由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在2019年發表的報告指,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為第九位,相比其他金融中心如新加坡(第一位)、倫敦(第四位)、紐約(第七位)之排名為低。筆者認為,香港應致力發展金融科技以達至與主流金融業同步,而要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培育新秀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需加大力度投資 作為保險科技的先行者,筆者公司在促進金融業和香港持續發展方面,不遺餘力。香港的金融及保險業市場龐大,佔本地生產總值的19.8%。同時,香港擁有多家國際知名學府,以及優秀的科學及科技學系;加上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在本地運作,香港絕對具備作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必備條件。 儘管擁有多方面的優勢,但要成為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中心,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仍面對若干障礙,包括有限的投資額。一項研究指出,於2019年投資在香港金融科技公司的款額大約3.74億美元;而鄰近新加坡的投資款額則達8.61億美元,相差超過一倍。這說明,雖然香港擁有豐富金融及科技經驗與知識的人才,但還需要得到更多機構的支持和教育,以推動及吸引金融創科方面的投資。 有見及此,筆者公司與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合作,推出金融科技挑戰賽「Blue Innovation Challenge」,旨在發掘創業思維,促進香港以至國際的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挑戰賽鼓勵初創公司及社會企業參與提供創新金融服務方案,方案需善用人工智能(AI)、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和5G這五種新興技術中最少一項技術。 金融科技挑戰賽營造雙贏 勝出的隊伍不但會獲得獎金,亦有機會試行其商業方案。透過舉辦比賽,能為初創提供直接的支持,繼而促進創科生態圈的發展,同時亦有助公司發掘具潛力、可應用於自身的技術和人才,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環球金融科技市場競爭愈趨激烈,要繼續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有賴更多在推動創新領域生態系統發展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公私營機構合作,共同投放資源培育香港年輕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並激發本地創新潛力。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疫情成保險服務數碼化催化劑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來勢洶洶,幾乎癱瘓全球商業活動,嚴重打擊經濟,同時亦改變了市民的生活、社交習慣及消費模式,由實體轉移至網上。這種轉變令傳統行業生態面臨一次全面的「大洗牌」,是次疫症正促進各行各業數碼化的步伐。 驅使消費者嘗試網上服務 回顧過去短短幾個月時間,我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消費者的期望亦有所轉變。根據麥肯錫(Mckinsey)一項有關中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在社交隔離下,更多消費者傾向網上瀏覽及購物,在一系列消費品中,網購的增長率達15至30%;而許多品牌為了配合這股新趨勢,更加大了對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及O2O的相關投資。 與此同時,顧問公司安永的EY Future Consumer Index亦指消費者更為重視個人的消費選擇是否物有所值,以及對社會的影響,這意味著將帶動市場對透明度和供應鏈可追溯性的需求。 以客為本體現自主權 無可否認,疫情打撃多個行業,但同時亦產生新的機遇,猶如催化劑般加快行業數碼轉型。對保險業而言,面前既是艱辛挑戰亦伴隨新的機遇,同時亦顯露未來的三大發展方向。 一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習慣、保障需要以至財務狀況,能夠在短時間內急速改變,這反映保險服務與產品的靈活性十分重要,而未來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將可推動產品個人化及自動化。其二,隨著更多人願意嘗試及適應網上服務,簡單易用及更人性化的投保平台及產品,有助爭取更多潛在客戶。三是客戶對產品的比較及分析能力已大幅提升,保險銷售模式由逐漸變成由客戶主導,因此保險公司也要應作出配合,透過全天候的網上服務平台讓客戶可以「主動出擊」,藉此體現自主權。 有些保險公司雖然已推出網上平台,可是仍然涉及大量複雜的申請,而傳統保險產品亦有不少限制,使到客戶需花長時間研究細節,降低網上平台交易的效率。要使到網上平台發揮最大優勢,保險公司除了需要設計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亦必須研發簡單、直接到位的保障。 業界需適應市場新常態 筆者的公司是首家網上人壽保險公司,以一站式網上保險平台,直接透過網上平台及大數據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保險產品,提供多款多元化的保障方案。筆者相信,是次疫情塑造了市場新常態,客戶對數碼化產品和服務需求,以及體驗也隨之起了變化,業界亦應把握機遇,善用InsurTech為客戶提供更稱心的保險服務。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2020年保險三大趨勢
在過去多年,保險科技(InsurTech) 的出現顛覆了傳統保險的營運模式,為行業及消費者帶來全面性的改變,當中包括產品類型、銷售模式、核保過程、理賠程序、客戶服務以至後台操作等。 2020年意味著新一個年代的開始,亦是展望未來的好時機,筆者預期保險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涵蓋以下三大重點。 網上保險將會越趨成熟,市場接納程度將不斷上升 隨著社會越加數碼化,消費者對各類科技的應用更得心應手,當中包括對網上保險的理解和操作。 筆者公司於2019年8月至10月委託研究公司進行「Blue Customer CouncilTM」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72%)年齡介乎24至59歲的受訪者1表示會從網上渠道收集保險資訊。表示會考慮於網上購買人壽保險的受訪者中,近八成(79%)人士具大學或以上教育程度;超過六成(63%)人士的家庭月入為50,000港元或以上。 有關數字反映出網上保險或將由受過大學教育或高收入人士率先接納,再逐步擴展至其他群組,而市場的接納程度亦將隨之增加。 市場上以大數據(Big Data)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推動的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將陸續出現 新的風險種類越趨繁多,為保險公司帶來更多開發新類型微型保險的機會。 微型保險以較實惠的保費,針對特定的風險提供保障。這類產品在其他市場已經逐漸成熟,例如在中國內地,有些產品以小額保費提供針對性保障,例如女性疾病、微型意外等。 此外,保險公司亦可利用數據並配合人工智能,深入地了解用戶,推出個人化產品及服務。有些保險產品亦可按用戶的使用情況定價(Usage-based pricing),簡單而言,使用率愈高,保費愈高;使用率愈低,保費愈低。 以保險科技推動的微型保險需要數碼平台的配合,讓保險公司可以全面收集及分析用戶數據,並讓用戶隨時隨地管理保險方案。隨著Blue的網上平台將核心系統成功轉移至雲端基礎架構,我們將有能力支援這類新型的保險產品。 跨行業生態系統 (Ecosystem)逐漸成形 建立跨行業生態系統意味著與不同的行業合作。我們與科網巨頭騰訊及投資管理公司高瓴資本合作便是好例子,合作讓我們善用其科技及生態系統;而我們與騰訊開發的雲端核心系統,亦讓其他新科技可在平台上快速應用,有助與更多行業融合。 在未來,公眾、私人企業以致政府將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舉例說,未來若可以在統一的監管和網絡安全框架下,針對不同的用戶情況分享數據,將有助推動跨行業數據生態系統的形成。 社會正在經歷急速數碼轉型的年代,筆者深信未來十年將會是香港保險業急速演變的一個重要年代。就如筆者去年底在香港金融科技週分享到,保險業的未來將由科技帶動,行業的發展將由顧客主導。 1. 調査委託研究公司GfK進行訪問,當中有199名24至59歲,家庭月入30,000港元或以上並考慮於網上購買人壽保險的消費者。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雲端技術應用生活的新時代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本港越來越多企業實施在家工作的安排,以減低社區傳播風險。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及機構為維持日常運作,對雲端技術相關服務的需求大增,例如雲端視訊系統、雲端系統推動的網上學習等。除此以外,一些大型科企更免費提供雲端資源,協助科學家及研究人員研發測試試劑及疫苗,由此可見雲端技術的多用性及普及性。 疫情凸顯了雲端技術的優勢,其實早於疫情爆發前,雲端技術的發展已經一日千里,並已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同範疇,包括金融及保險產品方面。 在推動保險業發展方面,雲端技術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能夠提升保險公司回應市場需求的擴展能力(Scalability)、回應速度、及善用數據的潛能。不少保險公司亦開始投資雲端應用,以處理某部分的服務。而筆者公司去年則將整個核心系統搬上雲端架構,為香港保險行業開創先例。 善用雲端擴展性 創造嶄新生態系統 對企業而言,雲端技術好處多不勝數,而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優點為其擴展性。 筆者可以打一個容易理解的比喻:當我們要在傳統的架構上增加新的科技,就好像要在一間屋內「間房」騰出新的獨立空間,當中涉及到空間及資源問題,所需規劃及起建的時間漫長,更要考慮會否影響其他「房間」的運作。相反,雲端平台則可以提供極高的擴展性,「屋子」可以迅速地按需要擴大或縮小,而且屋內外的資源可以相互連接,不斷「演化」。 事實上,雲端平台可有效及有規模地進行水平(horizontal scaling)及垂直擴展(vertical scaling),意即平台能夠連接多個不同的軟硬體,而且伺服器的性能可以靈活調整。相比起傳統的架構,雲端技術不但令新的科技可以更快速應用在平台上,更可靈活連結不同科技的應用,創造嶄新生態系統。 迅速回應需求 提升客戶體驗 雲端平台的另一好處,就是有助企業快速應對市場需求和提升客戶體驗。 時至今日,要提供稱心的客戶體驗,關鍵在於迅速回應客戶需求,而傳統的系統已不能令保險公司持續並有效地應對及滿足客戶快速轉變的需求。以雲端技術組成的核心系統架構,有利全面提升客戶體驗及回應的速度。 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很多客戶也避免出門,保險意識亦有所提高。以筆者的公司Blue為例,我們網站錄得的瀏覽人數突然激增,而基於雲端基礎設施,亦不會出現網站「大塞車」,影響消費者的網上經驗。面對各種市場需求,雲端核心系統可以迅速調整,繼續穩定提供24/7網上平台,為所有產品直接提供網上投保及核保服務,讓市民安在家中都可以自己安全輕易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障計劃。 掌握大數據 推出嶄新方案 此外,我們亦可透過雲端系統掌握大數據,適時推出嶄新方案。 雲端系統能應付龐大數據量,助我們充分利用數據作出回應。例如疫情初期我們發現搜尋「人壽保險」人次和Blue的網站瀏覽量大幅上升,以及保障型保險及保額需求大增等,於是團隊便於數天內推出了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免費保障,更迅速調整推廣策略,以加深消費者對保險的認識。 雲端技術及數碼科技不單協助企業應對危機,亦將會是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筆者深信,金融及保險業應加快步伐,善用這些嶄新技術,為客戶帶來更佳的產品和體驗。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疫情後顧客追求新鮮感 品牌須重新定位
在早前的文章提過,新型疫情令社會不同層面都起了重大變化。大眾已習慣在網上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購物、工作及學習,令網上使用頻率飆升,因此不少品牌紛紛開拓線上服務加入電商生態圈。不過隨消費者踏入新常態,顧客的需求瞬息萬變,同時追求新鮮感,仍然有很多品牌就算轉型也未能滿足顧客的心意。難道顧客在疫情後的口味變了,或是這位無情的新冠病毒對手削弱了顧客對品牌的信任度?品牌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挑戰,該如何著手? 一間國際諮詢機構於2019年發表了一份有關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價格不再是網上消費的主要帶動因素,更多年輕世代消費者,願意為了優質的顧客體驗而花費更多。同時因疫情改變了消費心態,顧客多了線上選擇,影響了對單一品牌的黏度與忠誠度。 以大數據分析購物體驗 要顧客重投品牌懷抱,必須配合科技應用,如大數據,分析顧客購物歷程及體驗。從認知(Awareness)、考慮(Consideration)、決策(Decision)到推薦(Advocacy),推算顧客由搜索時,到找出最適當的產品,以至消費時的喜好與習性。當中從而記錄及分析品牌與顧客每一個接觸點,提供個人化服務,增進對品牌的喜愛,重新抓住顧客的心。 筆者認為,保險公司能夠因應消費者的不同背景、經濟能力及需求,來設計出不同的產品至為重要。以筆者公司為例,由於是香港首間網上人壽保險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來,我們以顧客為中心,一直運用數據去分析客戶資料,改善旗下的產品與服務。因此公司幸運地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仍然能迅速及針對性推出不同的保障計劃,滿足消費者在保險各方面的需求。 提升顧客體驗 了解顧客思維模式 現今的消費者對網上體驗有更高的期望,包括產品或服務選項、數碼平台之簡單靈活性,以及支付方式等。一間國際諮詢機構於今年發表了一份有關消費品趨勢的報告,強調在未來的幾年,消費者的需求將逼使有更多品牌重新思考業務模式,除了須創新產品外,顧客體驗及個人化的範疇,也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品牌與顧客的關係不再是單向,而是雙向,要了解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以及適時優化顧客(User Experience)等,簡單說是「要清楚了解顧客在甚麼時候想要甚麼」。 以筆者公司為例,於今年發生疫情的第一波時,發現網站上的瀏覽次數以倍數急升,便馬上追蹤訪客在平台上的足跡,分析他們的行為及當時環境所產生的需求,並憑著數據了解到顧客對簡易且高性價比的保障渴求,立即推出全新保障產品。公司希望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安時,能夠適切的為顧客帶來他們合適的產品。 雖然疫情改變了整個大環境,但筆者仍堅守以顧客為中心、顧客體驗是首要的任務,運用科技,令公司的品牌於挑戰中發掘出新價值,與顧客建立品牌信任。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開放數據有助提升「5V」
2020年3月7 日是國際開放數據日(Open Data Day),這活動於2010年首次舉辦,旨在展示開放數據帶來的各種好處,進而推動政府及企業對這方面的支持。筆者作為香港保險金融科技行業一員,認為數據乃行業的重中之重。有效地開發與運用數據有助保險公司設計新的網上保險產品與解決方案,並且改善流程及營運效率,對提升客戶體驗和滿意度起著關鍵的作用。 開放數據有助帶來更「貼地」的產品 開放數據於網上保險產品開發及風險管理方面尤其重要,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危疾保障。 政府有不同類型的開放數據,當中包括衞生署一些與人口健康狀況或疾病相關的數字,例如平均預期壽命、癌症統計、病人出院及死亡人次、估計總飲酒量和人均飲酒量等。保險公司可以運用這些數據,再配以本身經已獲取有關治療費用及復發數據等,更精準地預估相關的風險因素。 因此,公司可以開發及設計更多「以客為本」的產品,能夠設定更「貼地」的保障方案以及價格,大大提升個人化產品開發的能力,投保人亦不需要再花費時間填寫冗長的健康問卷。 就以筆者公司為例,經分析各項數據後,我們研發出重點針對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三款香港主要危疾的保險產品,提供性價比較高、「直接到位」的保障。 大數據的「5V」 「數據是新石油」的比喻,相信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筆者公司作為香港網上保險的先行者,絕對認同數據在商業上所帶來的應用價值。我們網頁上細微至選擇保障額的滑桿設計,其實都參考了網上平台所收集和觀察的用戶數據而不斷優化其設計,這只是其中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研究機構曾歸納大數據(big data)的四個特點為4V:資料量(volume)、速度(velocity)、多樣性(variety)和易變性(variability)。筆者認為這幾個特點再加上真實與準確性(veracity),方能帶來大數據的最大效益。 現時香港很多大數據的應用只局限各機構、公司、開發者自行運用自己掌握的數據來進行數據分析,而開放數據將有助提升剛才提到的五V。要充分利用數據,擁有能應付龐大數據量的先進基礎系統是不可或缺的。Blue 與騰訊開發的雲端核心系統,正正可以提供可擴充的環境以支援大量的數據分析與應用。 大數據 VS 厚數據 大數據的「大」所指的明顯是「量」,但其實數據的「質」亦相當重要。厚數據(thick data)運用人類學觀察分析,挖掘人的行為背後的情感、故事和原因等。例如,大數據能讓保險公司得知某一種保險產品廣受顧客歡迎,厚數據卻能讓保險公司了解顧客選取該產品背後的原因 ,讓我們了解「Why」,繼而讓公司設計更適切顧客的產品。厚數據亦有助公司研究客戶整個購買歷程中有哪些因素和環節會影響其行為,從而為客戶塑造出更好的體驗。 筆者公司有別傳統保險公司,不經中介銷售,因此可運用科技直接取得客戶使用網上平台的數據,以了解市場及客戶真正需求,並根據所得數據快速回應客戶。就如筆者早前也提及過,我們按照數據不斷改善客戶體驗,已進行過百項大大小小的改善工程。 而且,我們能夠按數據快速研發滿足客戶所需的產品。例如按我們收集的客戶意見,客戶希望可以有更簡單、靈活的方案,於是我們便推出可以隨時更改的定期人壽保險,以及隨時退保也保本保利息的儲蓄保險,解決市場痛點。 未來,我們希望更多公私營機構能夠投入數據開放,讓保險金融科技行業能夠帶來更多創新服務和解決方案,並創建跨行業生態系統。 文章刊於《 經濟一週》 FinTech 領袖頻道, 由 Blue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孔德秋先生撰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