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痛風患者關心:痛風可以根治嗎?雖然飲食控制有助於減少痛風發作的頻率,但單靠戒口並不能根治痛風。但想減低痛風發作的機會,避免進食嘌呤含量高、有機會導致尿酸升高的食物仍然是有效的方法。痛風患者有甚麼需要戒口?又有甚麼食物能舒緩痛風?Blue健康達人將為大家講解痛風的成因、症狀,並提供詳細的痛風飲食禁忌表,讓你了解如何透過飲食控制痛風。
痛風成因
痛風最主要成因是體內尿酸過高,而尿酸的來源主要有兩種:
內源性尿酸:人體自身代謝產生的尿酸,約佔7成。
外源性尿酸:來自食物中的嘌呤(Purine,又稱「普林」),例如紅肉、內臟、海鮮、啤酒等高嘌呤食物。
當人體產生過多尿酸,而腎臟又無法有效排出尿酸,便會導致尿酸水平上升並逐漸積聚在關節腔內形成尿酸結晶,從而誘發痛風,令關節出現發炎反應、腫脹、疼痛、甚至變形等症狀。
以下是造成體內尿酸過高的原因: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中有痛風病史,患病風險較高
肥胖與代謝綜合症:身體脂肪過多會影響尿酸代謝
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尿酸,導致其積聚
飲酒過量:尤其是啤酒,會抑制尿酸排泄
飲食不當:高嘌呤飲食會增加尿酸濃度
延伸閱讀:腎結石有自然排出方法嗎?認識腎結石症狀、檢查及治療
痛風症狀
痛風主要影響患者的關節,因此又被稱為「代謝性關節炎」。在痛風發作時,患者的關節會腫脹疼痛,影響患者情緒及日常生活。
常見痛風症狀包括:
關節劇痛:痛風最常影響拇趾,亦可能發生於腳踝、膝蓋、手指等部位,疼痛通常在夜間加劇。
關節紅腫發炎:發作部位會出現紅腫、發熱,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或碰觸。
活動受限:痛風急性發作時,關節僵硬,影響正常活動。
痛風石:長期痛風患者可能會在皮下形成痛風石(Tophi),嚴重時會影響關節活動甚至變形。
痛風通常會突然發作,若不及時處理或會導致關節長期受損。
痛風可以根治嗎?
痛風可以根治嗎?痛風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目前無法根治,但患者也無須過於憂慮,因為痛風仍可透過調整飲食、藥物控制來減少發作頻率。如果症狀較為嚴重,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尿酸水平及身體狀況,處方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止痛藥物或抗炎藥物。此外,改善生活習慣如保持健康體重、多喝水、規律運動等都有助於改善痛風狀況,減少關節損害的風險。
痛風戒口飲食建議
調整飲食是控制痛風的有效方法。痛風患者在飲食上有不少注意事項,應避免高嘌呤食物,以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同時選擇低嘌呤食物,協助身體控制尿酸濃度。
普遍來說,痛風戒口食物包括高蛋白質、高嘌呤食物,如紅肉、動物內臟、海鮮等,酒精及高脂食物亦會影響尿酸代謝,以及盡量選擇低蛋白質、低嘌呤食物,如雞胸肉、瘦肉等,幫助控制尿酸。
痛風飲食禁忌表
正如上述提到,痛風患者應該透過飲食管理來減少尿酸生成,避免高嘌呤食物,以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患者可參考以下痛風飲食禁忌表戒口,儘量避免以下幾類食物:
類別食物肉類紅肉(牛肉、羊肉等)、動物內臟海鮮魚類、甲殼類(蝦、蜆、鮑魚、蠔類等)、軟體類(魷魚、墨魚等)、風乾海鮮(蝦米、魚乾、海味等)蔬果冬菇、紫菜、盧筍、紫菜等豆類黃豆、豆製品(豆腐、豆漿、納豆等)果仁類花生、杏仁、腰果等湯類及飲品海鮮湯、肉湯、酒類、酒精飲品等
舒緩痛風食物
雖然痛風患者需要戒口,但戒口不代表不能享受美食,只要痛風患者以低嘌呤、低蛋白質、高纖維、鹼性攝取為飲食原則,仍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製作屬於自己的餐單。以下為舒緩痛風食物的例子:
類別食物肉類低脂肉類(雞胸肉、瘦肉等)主食類米類、麥片、米粉等蔬果冬瓜、白菜、苦瓜、絲瓜、白蘿蔔、南瓜、蘋果、橙、西瓜、香蕉、車厘子、牛蒡等豆類薏仁、赤小豆等飲品低脂奶、果汁、清水等
需要留意的是,網上流傳「痛風不能吃香蕉」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香蕉屬於鹼性及低嘌呤食物,有助人體排出尿酸。雖然如此,香蕉亦有較高含量的鉀元素,如痛風患者同時患有腎病,則應適量食用,以免影響腎功能。
痛風嚴重應求醫
如果跟從痛風飲食指引之後,痛風仍然嚴重,例如痛風發作頻繁、經常出現突然的劇烈關節疼痛,應盡快求醫。患者可以先到普通科門診或家庭醫生處作初步評估及檢查,以便轉介到風濕病科;或者直接到風濕病科就醫。
痛風經常發作需求醫?WeMedi 門診保守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Blue健康達人為大家解答了「痛風可以根治嗎?」,亦介紹了痛風成因、症狀,並且推薦了痛風飲食禁忌表。
痛風是慢性代謝疾病,雖然痛風目前無法根治,但調整飲食、戒口是控制痛風的有效方法。平日需要控制飲食之餘,若然症狀嚴重亦需要求醫,長遠而言會是㆒筆為數不少的費用。Blue的門診醫療計劃「WeMedi門診保」,由出生後15天至80歲都受保,給你全年無限次使用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專科門診(4天基本藥物)、物理治療、中醫、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投保「WeMedi 門診保」可以幫你減輕醫療開支,輕鬆守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以上產品只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 尿酸過高怎麼吃?控制尿酸必知的促代謝飲食秘訣! 愛長照控制尿酸一定要知道的五大飲食重點,讓你遠離腎臟病與動脈硬化 台灣健康文摘報 - 降尿酸最快的食物 早安健康 - 日醫師教吃香蕉排鈉降尿酸,男星實測1週就有感
皮膚突然隆起了一塊,摸上去軟腍腍的,大家可能會擔心它對健康有害,甚至會否是惡性腫瘤。其實這可能是脂肪瘤,Blue健康達人為你詳細介紹脂肪瘤的症狀及成因,並列出脂肪瘤消除及治療方法,幫助你全面了解這種皮膚病。
脂肪瘤是什麼?
脂肪瘤(Lipoma)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由脂肪細胞過度增生組成,普遍生長於皮膚下的脂肪層。脂肪瘤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觸摸時可以感到質地柔軟,並且可以在皮膚下輕微移動,不似粉瘤會與皮膚緊密相連。脂肪瘤的生長速度緩慢,直徑多數介乎1至3厘米,但亦有機會生長至10厘米以上。
脂肪瘤可以於單一部位生長(單發性),亦可能同時於身體不同部位出現(多發性),最常見於頸部後方、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及大腿等部位。脂肪瘤雖然多數不會造成痛感或痕癢感,但若壓迫到神經或血管或發炎,則有機會出現疼痛。
脂肪瘤的症狀
脂肪瘤的臨床症狀多數非常輕微,在初期甚至完全沒有不適感,主要透過觸摸才能發現。以下為較明顯的脂肪瘤症狀:
於皮膚下摸到柔軟、可移動的腫塊,塊狀物圓滑而邊界清晰
腫塊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可能在數月甚至數年內都沒有明顯變化
除非壓迫到周邊神經或血管,否則一般不會引起疼痛或癢感
若脂肪瘤體積較大或生長於關節附近,活動時可能會感到不適
多發性脂肪瘤患者,身體多處會同時出現腫塊,有時會影響外觀
若脂肪瘤發炎或會有明顯疼痛感
要注意的是,若發現身上的腫塊出現以下任何不正常的變化,應及早求醫,因為這些情況有機會是惡性脂肪肉瘤:
腫塊生長速度突然加快
腫塊質地由柔軟變為堅硬
腫塊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或感覺與底層肌肉固定粘連,無法移動
腫塊出現持續性、原因不明的疼痛
腫塊上方的皮膚顏色出現變化
脂肪瘤會否構成健康危險?
大部分脂肪瘤屬於良性腫瘤,對健康影響不大,不會轉變為惡性腫瘤。根據臨床統計,由良性脂肪瘤轉變為惡性脂肪肉瘤的機率被認為是極低,甚至低於1%。但在極罕見情況下,外觀與脂肪瘤相似的腫塊可能屬於惡性脂肪肉瘤,這類腫瘤生長迅速,觸感較硬,並可能影響周邊組織。脂肪瘤雖然一般無害,但若體積過大、影響外觀、壓迫神經或血管,或有發炎、疼痛,則會影響日常生活。
了解脂肪瘤的成因
脂肪瘤的確切成因至今未有明確定論,但醫學界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脂肪瘤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若家族成員曾患脂肪瘤,個人患病風險亦會增加。特別是多發性脂肪瘤症常具有家族遺傳性,約有5%的成年人會出現多發性脂肪瘤。某些遺傳綜合症,例如家族性多發性脂肪瘤病,也可能使患者一生中容易出現多發性脂肪瘤。
年齡因素
脂肪瘤雖可發生於任何年紀和性別,但多見於40至60歲的成年人;男女均有可能患上,但以男性較多。
創傷或外傷
部分個案發現脂肪瘤在受傷後的部位出現,但這種情況較為罕見,有機會是外傷導致脂肪細胞異常增生,進而形成脂肪瘤,不過背後的生理機制亦未明確。
代謝及內分泌因素
一般人或會以為脂肪瘤成因與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等代謝綜合症有關,但醫學上並無直接證據支持,臨床觀察中亦發現瘦削人士同樣有機會患上脂肪瘤。另外,胰島素、生長激素、雌激素等亦可能會促進脂肪細胞增生,形成脂肪瘤。
基因突變因素
患者的脂肪細胞中可能存在某些基因突變,導致脂肪細胞異常增生。這種基因層面的改變可能是脂肪瘤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較容易出現脂肪瘤,而有些人則不會。
脂肪瘤會自然消除嗎?
不會。典型的脂肪瘤屬於良性腫瘤,具有腫瘤的基本特性,即是由身體自身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實質性腫塊。脂肪瘤是由脂肪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的皮下腫塊,一旦形成後便會持續存在,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脂肪瘤治療,脂肪瘤通常不會自然消除,也不會像一般炎症或感染那樣自行痊癒。
什麼情況需要治療以消除脂肪瘤?
大多數脂肪瘤屬於良性,若無明顯不適或外觀困擾,許多醫生會建議採取臨床觀察的方式處理,即無需作特別的脂肪瘤治療,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出現以下情況時,便應積極尋求醫生的專業評估,並考慮接受脂肪瘤消除:
脂肪瘤直徑大於5厘米或短期內觀察到其生長速度突然加快
壓迫神經、血管或其他組織,導致疼痛甚至功能障礙
外觀明顯受影響,而患者有美容需要
懷疑惡性變化(如硬度增加、邊界開始模糊、持續疼痛)
所在位置因經常受到摩擦或外傷,而導致反覆出現發炎、感染或潰爛等情況
脂肪瘤的消除、治療方式
若經醫生評估後,認為有需要或適合進行消除脂肪瘤,一般有以下治療方式:
外科手術切除
這是最常用、最徹底、也是復發率最低的根治性脂肪瘤治療方法。在局部麻醉下,於脂肪瘤位置作小切口,將腫瘤連同包膜完整切除。手術普遍時間短(平均30分鐘)、復發率低而且傷口小,一般毋須住院。
微創手術
以微小的傷口來移除脂肪瘤。醫生會利用內窺鏡或抽脂技術,在患處打開3至5毫米的小切口,再將脂肪瘤移除。相比外科手術,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更小、疤痕較不明顯,復原期亦更短。
脂肪抽吸術
適合部分表層的脂肪瘤,醫生會用針筒及抽吸管將脂肪瘤抽出,但復發機會可能較高。
局部類固醇注射
類固醇治療可以使脂肪瘤縮小,但難以完全消除腫瘤,而且復發率較高,所以較少考慮採用。
治療後的護理及復發風險
手術後應保持傷口清潔乾爽,避免劇烈運動,並按醫生指示覆診。完整切除脂肪瘤後,一般復發率低,但若屬多發性脂肪瘤或特殊體質,手術後可能仍有機會於其他部位再次生長。
脂肪瘤治療費用
在香港,脂肪瘤切除手術多數可於日間中心進行,費用視乎脂肪瘤大小及手術複雜程度而定,醫生費及手術費HKD$5,000至$20,000,手術室租用費用及麻醉科醫生費另計。若需要全身麻醉,費用會較高。
脂肪瘤能否預防?
目前醫學界認為脂肪瘤的成因不明,因此並無特定的預防方法。不過,部分醫學意見認為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可能對降低脂肪瘤生成的機率有幫助。保持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減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並做適量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或有助減少由代謝及內分泌成因促成的脂肪瘤。另一實在的建議便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早發現異常腫塊,診斷是否屬於脂肪瘤。
Blue產品為皮膚問題及惡性腫瘤提供周全保障
以上了解脂肪瘤成因及消除、治療方法後,大家就不用擔心它對健康的威脅,不過若脂肪瘤體積變大、出現疼痛或影響外觀,建議及早諮詢醫生意見,決定應否接受治療。
皮膚病不只有脂肪瘤一種,及早尋求專科醫生檢查及診斷,永遠都是回復健康的最重要一步。Blue「WeMedi門診保」首3年保證續保,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使用8大指定網絡門診醫療服務*,如普通科及包括皮膚科及外科的專科門診,幫你解決各種皮膚相關健康問題。若擔心萬一不幸有惡性腫瘤,可以考慮「WeCare危疾保障計劃1」及「WeCare 109%回贈危疾保」,一旦確診癌症即提供一筆過現金賠償,讓你安心抗病^。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 保障項目不包括任何惡性黑色素瘤以外的皮膚癌。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資料來源: Mayo Clinic - Lipoma - Symptoms & causes 手術善其事 - 脂肪瘤會自然消失嗎?脂肪瘤原因、切除方法與費用 越L'excellence - 什麼是脂肪瘤? 精研微創外科中心 - 脂肪瘤會自然消失嗎?|了解形成原因小心患惡性脂肪肉瘤 精研微創外科中心 - 脂肪瘤微創手術可於日間診所進行? | 傳統及微創切除比較 薈縉外科專科中心 - 脂肪瘤非關肥瘦 - 脂肪瘤手術,治療方法 全民健康基金會 - 皮膚及身上腫塊原因多, 哪些情況要注意? 香港專科 - 脂肪瘤需要切除嗎?
免責聲明﹕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以上資料由Blue健康達人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統計,目前全港有70多萬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糖尿病人口將會增至92萬人 [1]。因此,了解糖尿病發病原因及預防方法尤其重要,並從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才可避免或延緩發病機率。Blue健康達人將說明糖尿病初期症狀,幫助你及早判斷及治療糖尿病,降低嚴重併發症風險。
什麼是糖尿病?
人體中的胰臟功能之一是分泌胰島素,以調節體內糖份代謝,當胰島素分泌正常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順利進入肝臟等身體細胞中,進而產生能量,同時令血糖濃度維持在一定範圍。然而,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正常發揮胰島素作用時,血液中的葡萄糖則無法正常代謝而留在血液中,將導致血糖值上升,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3大類型
糖尿病主要分為一型和二型,亦有其他特殊類型的糖尿病,包括妊娠糖尿病。不論類型,所有糖尿病均是因爲葡萄糖無法正常進入細胞,累積在血液中引起。
糖尿病說明一型糖尿病體內免疫系統攻擊和破壞胰島素細胞,使胰島素無法生產或正常作用,並不是由飲食或生活方式引起。一型糖尿病通常發病於兒童和年輕人,但可在任何年齡發病。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沒有正常反應(胰島素阻抗),通常與體重過重有關,且多出現於成年人,但任何的年齡層人士均可能發病。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荷爾蒙來幫助胎兒成長,而這些荷爾蒙會阻礙胰島素起作用。若身體同時出現胰島素阻抗,胰島素不足以將血液中葡萄糖帶入細胞,就會導致妊娠糖尿病。通常罹患過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日後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糖尿病初期症狀
糖尿病初期通常是指血糖值高於正常範圍,但尚未達到確診的標準。由於糖尿病症狀初期較不明顯,容易與日常疲勞與老化混淆,因此觀察身體細微變化相當重要,及早識別糖尿病初期症狀,有助於阻止糖尿病進一步發展。
典型的糖尿病初期症狀常以「三多一少」為代表:
喝多:經常口渴,需大量喝水
吃多:食量增加,但仍常感飢餓
尿多:頻繁排尿,尤其在夜間更明顯
體重減輕:即使食量正常或增加,體重卻持續下降
除了這些徵兆,若發現自己容易疲勞、傷口難以癒合、視力模糊、皮膚暗沉及乾癢等情況,這些亦可能是糖尿病初期症狀的表現,建議盡早就醫評估 [2]。
糖尿病常見症狀
糖尿病最常見的症狀同樣是口渴、小便頻繁、疲倦和體重減輕,但亦有可能出現其他糖尿病症狀,若懷疑自己罹患糖尿病,務必儘早進行檢查。
經常口渴、口乾
頻繁小便,尤其在夜間
容易感到疲倦或沒精神
體重無故減輕
視力模糊
傷口癒合速度變慢
尿道或皮膚等反覆感染
手腳麻痺、刺痛感或感覺異常 [3]
糖尿病原因及高危族群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反應變差,導致無法有效調節血糖。這些生理變化背後,受到多種生活與遺傳因素影響,以下是糖尿病常見的發病原因與高風險族群,應更留意健康狀況,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體重過重或肥胖
脂肪組織過多特別是內臟脂肪,會干擾胰島素的運作,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引發胰島素阻抗,讓血糖難以進入細胞被利用,是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缺乏身體活動
運動不足會使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降低身體處理葡萄糖的效率,也使多餘的糖分更容易在血液中累積,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血糖異常和糖尿病。
有家族糖尿病病史
若父母或兄弟姊妹直系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會更可能有影響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的基因變異,使得本身的胰臟功能較容易失調,較早出現糖尿病症狀,需定期檢測血糖並留意生活習慣。
年齡超過45歲
年齡亦是促使糖尿病發作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使血糖調控能力變差,因此45歲以上族群為糖尿病的高風險對象。
胰臟功能異常或曾患妊娠糖尿病
曾罹患胰臟疾病(如胰臟炎、胰臟手術)或女性於懷孕期間出現妊娠糖尿病者,胰島素分泌功能可能較弱,導致血糖控制困難,進一步增加發病風險 [4]。
糖尿病併發症
若長期血糖水平過高,會損害血管及神經,進而影響身體其他部位,造成短期或長期併發症。最常見的長期併發症是心血管疾病以及視網膜病變,嚴重可能造成失明。而短期(急性)併發症,如糖尿病酮酸中毒症(DKA),更可能導致死亡,及時診斷並治療糖尿病才能有效預防或延緩併發症。以下為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狀:
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
視網膜病變、視力模糊、失明
腎功能衰退
手腳麻痺、刺痛或感覺遲鈍
足部傷口不易癒合,嚴重可能須截肢
牙齦發炎、牙齒鬆動
男性勃起困難,女性陰道感染風險上升
抑鬱、焦慮等情緒困擾 [5]
如何診斷糖尿病?一型、二型糖尿病診斷方法
若擔心自己罹患糖尿病,或已出現糖尿病初期症狀,可以接受血液檢查,測量血糖及糖化血紅素(HbA1c)。一般醫生會要求在禁食8至12小時後檢測(空腹測試)或用餐後檢測。若血糖值高於以下標準,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空腹檢測 7.0 mmol/L
餐後2小時檢測 11.1 mmol/L
糖化血紅素達 6.5% 以上 [6]
延伸閱讀:飯後血糖正常值是多少?正常血糖指數及降血糖最快的方法
如何診斷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診斷方法
為了檢測孕婦是否罹患妊娠糖尿病,醫生會要求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檢測時孕婦需要先抽血確認空腹血糖值,並在喝下葡萄糖溶液後2小時後抽血。若血糖值高於以下標準,即可診斷為妊娠糖尿病:
空腹 5.1 mmol/L
服葡萄糖後2小時8.5 mmol/L [7]
如何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取決於糖尿病類型與體質,但目標都是控制血糖水平。對於出現糖尿病初期症狀的患者而言,透過運動和健康飲食有機會改善胰島素作用,恢復正常血糖水平,降低病情惡化風險。而已確診的患者需透過以下方式治療糖尿病:
服用藥物
多數患者會透過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二型糖尿病,這些藥物有助於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素作用,或減慢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的速度。最常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是二甲雙胍(Metformin),它能有效降低血糖,且副作用較少。其他藥物還包括磺醯脲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等。醫生會根據個別狀況選擇合適藥物組合 [8]。
注射胰島素
由於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藉由注射胰島素來治療。不過,若口服藥物效果不足,二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亦需要接受注射胰島素治療。胰島素種類包括快速作用型、中效型和長效型,可透過胰島素筆、針筒或胰島素泵來注射 [8]。
規劃營養飲食
飲食規劃對糖尿病治療極為重要。良好的飲食習慣能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控制體重及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亦使糖尿病治療效果更好。建議選擇:
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如菠菜、蘋果、胡蘿蔔)
優質蛋白質來源(如豆類、雞肉、魚類)
全穀類食物(如糙米、燕麥)
低飽和脂肪、低糖分的食物 [9]
減重手術(代謝手術)
對於患有二型糖尿病且肥胖指數(BMI)過高的患者來說,像是置入胃水球這樣的減重手術可能是非常有效的糖尿病治療方法。這類手術可以改變腸道荷爾蒙的作用方法,使胰島素作用發揮地更好,進而控制血糖。研究顯示,有30%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糖尿病病情緩解,甚至不再需要使用降血糖藥物 [10]。
糖尿病預防方法
改變生活型態是預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針對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如家族病史、肥胖者)應特別注意調整日常習慣。以下是實用的糖尿病預防方法,幫助你從生活中降低風險。
均衡飲食,避免高糖份食品
飲食管理是糖尿病預防方法的關鍵之一。選擇低糖、低油、高纖維的飲食,有助於穩定血糖。飲食中盡量減少含糖飲品、甜品與精緻澱粉,多攝取蔬果、全穀類、豆類和健康蛋白質來源,讓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
規律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11],例如快走、游泳或騎腳踏車,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並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方式之一。
控制體重
過重或肥胖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配合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有助於長期控制體重,是最有效的糖尿病預防方法之一。
充足休息與減壓
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會影響血糖穩定與荷爾蒙平衡。維持良好的作息、足夠睡眠與情緒管理,對於糖尿病的預防與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
提早認識糖尿病 掌握預防及治療時機
了解糖尿病發病原因及初期症狀,有助於及早發現異常、主動就醫,及時進行糖尿病治療。同時,掌握正確的糖尿病預防方法,也能有效延緩糖尿病,降低長期健康風險。
由於糖尿病屬於需長期追蹤與治療的慢性疾病,醫療支出往往成為患者的一大壓力。為了減輕你的經濟負擔,Blue的WeMedi 門診保提供全年無限次門診保障,並可用優惠價睇8大門診服務,包括內分泌及糖尿病科,最高承保年齡達85歲。無論是進行糖尿病前期檢測,還是接受正式治療,都能獲得保障,讓你安心管理病情、穩定控糖。
*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聯絡Blue了解更多保險方案
Blue提供儲蓄、人壽、意外、危疾、門診醫療及藥劑等多種保險產品。如欲了解更多,歡迎直接WhatsApp +852 9559 5665查詢。
參考資料
1. 香港糖尿聯會 - 認識糖尿病 2. 重光醫院 - 糖尿病前兆可逆轉!4大初期症狀,從皮膚到腳自我檢測 3. Diabetes UK - Diabetes Signs and Symptoms 4. CDC - Diabetes Risk Factors 5. Diabetes UK -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6. Health Bureau - 成年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之基層醫療護理 7. 卓越醫務中心 - 妊娠糖尿病是什麼?了解其原因、症狀、影響及孕婦正常血糖指數 8. Diabetes UK - Diabetes Tablets and Medication 9. Diabetes UK - Healthy Eating 10. Diabetes UK - Weight Loss Surgery For Type 2 Diabetes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Diabetes
以上資料由Blue健康達人提供,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不應被視作為醫療建議、任何形式之要約或推薦購買保險產品。Blue不保證資訊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以上產品及優惠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文件及網頁。若你有任何醫療相關疑問,應諮詢醫生或其他醫護專業人員。對於閣下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Blue概不負責。
糖尿病一向多發於中老年人,不過,近年隨著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生活壓力增加,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診斷出患上糖尿病。到底飯後血糖正常值是多少?Blue健康達人以下為大家說明正常血糖指數的範圍,並介紹降血糖最快的方法。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逐漸年輕化,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一大挑戰。糖尿病是一種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異常所引起的代謝性疾病。胰島素是由胰臟分泌出來的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肝臟和肌肉細胞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以作為身體的能量儲備,同時避免葡萄糖停留在血液中導致身體處於高血糖水平,損害各個器官。當胰島素功能失常時,血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導致血糖指數過高,從而引發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遠遠少於二型糖尿病患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一型糖尿病佔所有已診斷糖尿病病例的約 5.8 %,而二型糖尿病則佔高達 9 成。雖然一型糖尿病患者較少,但他們面臨的併發症可能更為嚴重,例如會出現心血管疾病、視力問題、神經損傷、腎臟問題等嚴重併發症。
延伸閱讀:小便有泡原因是腎功能受損?了解蛋白尿原因及改善方法
一型糖尿病
一般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一型糖尿病是由於胰臟的 β 細胞被自身的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造成胰島素分泌出現問題。這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終生注射胰島素,以防止血糖過高。
二型糖尿病
主要發生在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二型糖尿病通常與遺傳、肥胖、缺乏運動和不良飲食習慣有關。雖然胰臟仍能分泌胰島素,但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導致血糖無法維持在正常血糖指數範圍內。身體為了控制過高的血糖而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形成惡性循環。然而與一型糖尿病不同,早期的二型糖尿病能夠憑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抑止惡化甚至痊癒。
妊娠糖尿病
由於妊娠期間身體於荷爾蒙分泌、體重及血糖上都有變化,導致可能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去控制血糖,因此女性懷孕期間有可能暫時患上糖尿病。雖然大部分會在分娩後恢復正常,但也有可能增加日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的症狀可能因人而異,而常見的徵兆包括:
尿頻與口渴
糖尿病患者經常會感到口渴,並且需要頻繁上廁所。這是由於血糖並非處於正常值時,腎臟需要更多的水分來排出多餘的葡萄糖,從而導致排尿增加。
極度疲倦
由於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導致能量不足,令到患者可能感到持續疲倦或無力。
體重減輕
雖然患者的食量可能未減少,但由於葡萄糖無法換成能量,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和肌肉來提供能量,可能導致乍看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視力模糊
血糖指數高會引起體液不平衡,改變眼球內部的壓力,可能會對眼睛的晶體造成影響,導致視力模糊。
傷口癒合緩慢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影響,導致傷口或感染難以癒合。
飯後血糖正常值應該是多少?
很多有糖尿病風險的人都會好奇,究竟飯後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飯後血糖指數反映餐後兩小時內,身體如何處理和調節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了解血糖正常值對於預防糖尿病及維持健康非常重要。
研究表示,正常的飯後血糖值應低於 7.8 mmol/L(指餐後兩小時測得的血糖指數)。如果飯後血糖超過 7.8 mmol/L 但未達到 11.1 mmol/L,則表示可能處於糖尿病前期,需要積極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若飯後血糖指數持續高於 11.1 mmol/L,就已經屬於患上糖尿病。
其實,飯後血糖指數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例如食物的種類、運動量及壓力等。例如,高升糖指數的白米和大多數的甜品,會迅速提升血糖水平;相對而言,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蔬菜等,就有助保持血糖穩定。
若發現飯後血糖異常,應及早就醫進行檢查,以便及時預防糖尿病。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適當控制體重,有助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從而降低糖尿病風險。
正常血糖指數範圍一覽
血糖指數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數值,一般以 mmol/L 單位來表示。正常血糖指數範圍有助於評估一個人是否存在血糖異常情況,並能夠幫助及早發現糖尿病的風險。以下是不同情況下的正常血糖指數範圍:
空腹血糖指數
空腹血糖指數指早上未進食前,經過 8 小時禁食後測量的血糖濃度。正常範圍應該在 3.9 至 5.5 mmol/L 之間。如果超過 5.6 mmol/L,則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信號,若持續超過 7.0 mmol/L 則可能被診斷為糖尿病。
餐後血糖指數(餐後 2 小時血糖)
餐後2小時測得的血糖指數正常應低於 7.8 mmol/L。若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 11.1 mmol/L,則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糖化血紅素(HbA1c)
雖然糖化血紅素並不是一個即時的血糖測量指標,但它能反映過去 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的糖化血紅素應該小於 5.7%。若糖化血紅素在 5.7% 至 6.4% 之間,表示可能有糖尿病前期的風險,若超過 6.5%,則有機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了解正常血糖指數範圍不僅有助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血糖,也能幫助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時進行調整或治療。對於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已經有糖尿病前期症狀的人,定期檢測血糖指數是尤其重要。透過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適當管理壓力,能有效預防或延遲糖尿病的發生。
降血糖最快的方法有哪些?
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血糖異常的人來說,快速、有效地控制血糖對預防併發症有莫大的幫助。當血糖指數過高時,及時採取降血糖措施可以幫助防止血糖持續上升,減少對身體的損害。到底降血糖最快的方法有哪些?
運動
運動是降血糖最快的方法之一。適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跑步或游泳,可以幫助身體利用血糖產生能量,從而降低血糖水平。運動有助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令身體能更有效地使用葡萄糖。一般建議每天進行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穩定血糖。
喝水
當血糖過高時,喝足夠的水可以幫助身體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水分有助稀釋血液中的葡萄糖,並促進腎臟將多餘的糖分排出體外,避免血糖進一步升高。
調整飲食
習慣進食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血糖的波動。這些食物會慢慢釋放葡萄糖,避免血糖迅速升高。同時避免過多食用高糖分食物,亦有助穩定血糖。
服用降血糖藥物
服用降血糖藥物亦是最快的降血糖方法之一。對於已經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血糖水平。常見的藥物包括胰島素和口服降血糖藥。這些藥物能幫助調節血糖,減少血糖的波動,並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深呼吸與放鬆
壓力是導致血糖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當身體處於壓力狀態時,血糖水平會提高。學習深呼吸技巧或進行冥想,能幫助放鬆身心,減少壓力,穩定血糖。
適當的運動、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讓它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同時,定期監測血糖並根據需要調整生活方式,可以有助維持最佳的身體狀態。
投保Blue門診藥劑保 保持正常血糖指數
飯後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降血糖最快的方法有很多,然而了解正常血糖指數有助治療和預防糖尿病。如果發現自己的血糖指數不是處於正常值範圍之內,就需要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及血糖狀況。Blue 「WeMedi 門診保」保障範圍涵蓋全面的普通科及專科門診服務,透過持續的醫療監察亦可有效預防糖尿病等疾病惡化及控制病情。Blue門診保為你提供便捷的網上申請,讓你隨時隨地輕鬆就醫,迅速處理病症,保障身心健康。
上述產品只計劃於香港境內出售,產品及優惠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參考資料: 香港糖尿聯會 - 空腹血糖異常 香港糖尿聯會 - 糖化血紅素 OT&P領康醫療 - 正常血糖指數是多少?血糖過高過低影響健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糖尿病前期你要知 UrbanLife Health 健康新態度 - 飯前、飯後、空腹血糖值是多少才算標準?即查血糖正常值指數表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 What Is a Normal Blood Sugar Level? 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 - 了解血糖值標準:何謂正常血糖值?一次搞懂各種血糖標準! 香港養和醫院 - 糖尿字典 卓越醫務中心 - 妊娠糖尿病是什麼?了解其原因、症狀、影響及孕婦正常血糖指數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Prevalence of Diagnosed Diabetes in Adults by Diabetes Typ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tudy led by CU Medicine highlights significant global incidence of newly diagnosed type 1 diabetes among adults much higher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衛生防護中心 - 糖尿病
你有否曾經試過,明明沒有糖尿病,但竟然出現頭暈、冒冷汗、甚至是暈倒等的低血糖症狀?很多人以為低血糖通常與糖尿病有關,但實際上,沒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會出現低低血糖症狀。Blue資訊團隊將為你詳細介紹突然低血糖原因、症狀及處理方法,幫助你全面理解和應對這一問題。
什麼是低血糖?
低血糖(Hypoglycemia)是指血液中的血糖水平低於正常範圍,通常定義為血糖值低於70mg/dL。當人們攝取澱粉食物時,這些食物會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葡萄糖,隨後被吸收進入血液,成為身體各部位的能量來源。正常情況下,未進食的空腹血糖應該維持在70-99 mg/dL之間,而吃完食物後的飯後血糖則應在80-140 mg/dL之間。當血糖水平低於70mg/dL時,就會出現低血糖的症狀,可能導致一連串的身體不適,甚至危及生命。
突然低血糖原因有哪些?
低血糖並不一定是由糖尿病引起,以下是6種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
斷食時間過長:長時間不進食會耗盡體內儲存的糖分,導致血糖下降。
進行劇烈運動:運動過度加上沒有補充食物,可能消耗過多糖分,導致低血糖暈眩等症狀。
常吃高GI值食物:GI值即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這類食物會使血糖迅速上升,再急劇下降,導致低血糖。
患有胰島素瘤:這種罕見的腫瘤會導致胰島素過量分泌,進而引發低血糖。
長期處於勞累狀態:高度疲勞狀態會使身體釋放出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會消耗大量糖分,引發低血糖。
飲酒過量:過量飲酒會影響肝臟功能,妨礙糖分的製造和儲存,導致低血糖。
了解不同程度的低血糖症狀
低血糖的警戒值定義為血糖水平低於70mg/dL,有機會突然發生,並引起身體不適症狀。如果低血糖時間過長,嚴重情況時可造成腦部損傷、昏迷,甚至引致生命危險。
低血糖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不同程度的症狀如下:
輕度低血糖:患者意識清楚,但可能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發抖、冒冷汗、心悸等症狀。
中度低血糖:患者意識混亂,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注意力無法集中、皮膚蒼白、發冷、抽筋等。
重度低血糖:患者深度昏迷,腦神經功能嚴重受損,甚至死亡。
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原因
糖尿病患者如出現低血糖症狀,主要由以下3個原因引起:
使用過量糖尿病藥物:服食過量降血糖藥物和注射過量胰島素會導致血糖過低。
飲食或運動的改變:進食量過少或運動過度都會影響血糖水平。
飲酒過量:空腹飲酒或飯後飲酒都會影響血糖控制,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處理方法是什麼?
當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應立即補充糖分。若患者意識清楚,可進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葡萄糖片等。若患者症狀未有改善,並開始意識不清,應立即送院治理。如攝取糖分後情況有改善,建議一小時後再進食,以補充糖分。
了解低血糖風險 投保Blue門診保更安心
低血糖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危及生命,及時補充糖分是緊急處理低血糖的關鍵。除了隨身攜帶糖果或葡萄糖片,更重要的是有所對策。如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健康檢查。
低血糖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健康問題,無論是否患有糖尿病,都有可能面對低血糖的風險。了解突然低血糖症狀、原因及低血糖暈眩等處理方法,對於保護自己十分重要。如果經常出現低血糖症狀,應及時就醫,確保身體沒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投保Blue「WeGuard藥劑EASY保」及「WeMedi 門診保」能全面保障你的健康,從購買保健品以至享用門診服務,減輕你的醫療支出,助你好好應對低血糖。
WeMedi 門診保- 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享用8大門診服務*,包括普通科門診(連3天基本藥物)及專科門診(連4天基本藥物) - 全港超過800位指定醫生低至3折任你睇 - 可為配偶、子女及父母投保了解更多
WeGuard藥劑EASY保- 涵蓋多款藥物、保健及護理產品 - 配方藥物、中西成藥、保健品、葡萄糖甚至維他命都包 - 可到全港超過5,000間指定銷售商^購買多款計劃保障藥品了解更多
以上計劃受條款及細則約束,詳情請參閱相關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於每日可應診1次。折扣優惠會因應個別網絡醫生及每個門診醫療服務類別而有不同。 ^指定銷售商包括列載於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持牌藥商;及我們訂明並會適時更新的指定商戶名單之實體及網上銷售商。
參考資料: 香港糖尿聯會 - 與糖尿共處 明報健康網 - 血糖過低也有問題?解構低血糖症的預防和治療 Hello醫師 - 沒糖尿病為什麼會低血糖?低血糖症狀、原因、吃什麼一次答
選擇
主題標籤
日期範圍







